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走到哪兒都能嘗到的中華美食,為什麼火遍世界?

2018-01-10 09:23:0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徐藝源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何雨陽):1月5日,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在京發佈《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6—2017》,報告顯示中國整體形象好感度穩中有升,中餐、中醫藥和武術在海外受訪者眼中成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三大元素。調查顯示,近八成海外受訪者接觸過中餐,其中72%的體驗者給出好評。民以食為天,中餐已經成為很多外國人了解中國的第一道媒介。記者採訪了幾名在海外經營中餐館的華人華僑,聽他們講述中餐揚名世界背後的故事。

  巴拿馬華人:中餐口味多變,適合任何國家的人

  廖展良14歲就隨父親去了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做過雜貨舖、超市、手機等生意,最終出於對利潤的追求和自己的喜好,用前期的積累從當地人手裏盤下了當時經營不善的金都大酒家,至今已成功經營十幾年,成為全巴拿馬最大的宴席舉辦地。

  “我覺得中餐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確實功不可沒,因為中餐的特色就是千變萬化,口味可以適合任何國家的人。我去過秘魯和厄瓜多爾,發現‘中餐’的發音在當地就代表‘吃飯’的意思,而且已經寫進了他們的教材,可見中餐的受歡迎程度。而且因為中餐館,華人跟當地人也有了更多交流。”廖展良説。 

  據廖展良介紹,他們的生意對象以西方人和本地人為主,主要承辦宴會和酒席,單次可以容納1200人左右,為全巴拿馬最大的宴會廳。“中國人和西方人的要求有些不同,西方人很講究衛生、服務之類的,而中國人更注重口味本身,所以在裝修、環境衛生和口味方面,我們都做了相應的改良。”

廖展良(廖展良供圖

  廖展良説,巴拿馬的本地人和西方人喜歡吃的中國菜主要有蒸魚、蒸排骨、炒飯、炒麵、豆腐、春卷等,其中,叉燒肉和燒雞賣得最好。

  據他介紹,像金都大酒家這樣比較大的中餐館,巴拿馬有四家,其中最老的一家開業于1972年。近幾年又新開了很多小的中餐館,至少有30家左右。“如果時光倒流,我想我不會再去接手這個酒家。因為很辛苦,壓力很大。”回首自己的經歷,廖展良心中充滿感慨。

  現在主要做管理的廖展良説,現在的年輕人不愛吃苦,所以願意從事廚師這個職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好的中餐廚師在國外尤其難找,也由於人才的缺乏,跟國內競相推陳出新的菜式相比,海外中餐館的菜式比較傳統,成為了中餐在海外發展的瓶頸之一

  東帝汶華人:總統宴請潘基文,請我做主廚

  在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端,有一個名叫東帝汶的島國,西與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那裏生活著2萬左右華人。

  祖籍廣東的賴松賢就是其中之一,他已是第四代東帝汶華裔,但是仍然會説自己的客家話和普通話。賴松賢于2001年開了一家中餐館,並表示自己的初衷就是想發揚中華美食文化。“因為東帝汶的中餐不是很好,而我自己會做菜,也有點經驗,所以想開個好一點的中餐館。”

  沒想到這個“好一點的”中餐館大受歡迎,同時受到當地老百姓和政要的青睞。2007年12月,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訪問東帝汶。時任東帝汶總統的奧爾塔在總統府設宴招待潘基文,而奧爾塔當時聘請的主廚就是賴松賢。

  説到這次特別的經歷,賴松賢表示,請他擔任主廚可能是考慮到韓國人的口味跟中國人相近,當時有政府人員提前來店裏試了餐,並最終選擇了他們。“我給潘基文做了我們客家人的清蒸魚和炒飯、香菇油菜等,中餐比西餐好的一點就是中餐都是現炒現做,食材都很新鮮。”

賴松賢(賴松賢供圖

  據賴松賢介紹,東帝汶的華人華僑中有九成多是客家人,他們跟當地人相處融洽,讓當地人的飯桌上也有客家人的味道。“東帝汶人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燒烤,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也就是四五十年前,當地人的飯桌上還沒有炒菜和炒飯。現在都跟中國人學,也有了這兩樣。”

  “東帝汶人很喜歡豆腐,我還教他們自己做豆腐,發揚我們的中餐文化,還教他們做豆腐炒番茄等家常菜,他們很喜歡。”賴松賢説,當地電視臺還邀請他去做過美食節目。

  賴松賢告訴記者,現在的中餐混合了當地人的口味,所以受到當地人的普遍歡迎。“我覺得中餐的前途是無量的,東帝汶的小孩子就特別喜歡吃我們的炒飯,還有春卷和餛飩。我去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那邊的中餐館也很多。現在我們的祖國很強大,中華美食的菜係又很豐富,有湘菜、粵菜之類的,都很吸引外國人。

  不過,説到自己從業生涯中的“巔峰”時刻,賴松賢表示還是在祖國。2013年10月,首屆亞洲美食節在北京舉辦,賴松賢代表東帝汶參加。“我們幾代人都在海外,能夠受到祖國的邀請,回國進行美食展演,從我當廚到現在,這是我一生中最光榮的時刻。”

  法國華人:中餐是手上功夫,要以小博大

  劉喬治在巴黎經營一家老成都川菜館。“出國15年,對於中餐代表中國文化這一點,我感觸很深。尤其是在同樣重視美食的法國,很多人了解中國的第一道媒介就是中餐。”

  據劉喬治介紹,巴黎大部分中餐館的中餐並不正宗。因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法國的華人主要是來自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華裔,他們開的中餐館其實是越南口味或者柬埔寨口味的,比如在麻婆豆腐裏放入番茄醬。所以法國人很喜歡的一道中餐“檸檬炒雞”,其實很多國人並未聽説過。

  “所以我想開一家地道的川菜館,為中餐正名,澄清這些誤解。”劉喬治説,他在國內的時候就做過廚師,後來又學過法餐,所以精通中法兩國的飲食文化和差異。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劉喬治決定在豐富的川菜菜譜中挑出適合法國人口味的川菜,而不是對口味進行改良,比如宮保雞丁、木耳炒肉這種原本就不辣或者微辣的川菜。

老成都川菜館推出的辣子雞(網頁截圖)

  “我覺得中餐是手上功夫,沒法靠機器進行大規模發展,對廚師的要求也很高,加上中餐在海外畢竟屬於小眾菜係,所以我覺得就是要做精,以小博大。”劉喬治告訴記者,店裏的幾十種調料直接採購自成都,而諸如牛肉、蔬菜等對新鮮度要求高的食材,則在當地採購。

  這份堅守無意中也成為了很多回頭客的美好記憶。據劉喬治介紹,一名台灣的留學生畢業後,回台灣之前特意來他家吃了熟悉的魚香肉絲,跟他告別,讓他很感動。

  而在法國東南部城市尼斯經營“半個月亮中餐”的于曼奇也表示,中餐的烹飪在於火候和技巧,不能以西方式的標準化製作為參考,所以從規模上講,中餐館大多還是以夫妻店、小作坊為主。

  于曼奇説,尼斯的華人商戶起步很晚,以前的中餐多以快餐為主,近幾年才剛剛有幾家正宗的中餐店出現。“很不幸,問10個當地人,9個只知道春卷,實在是恥辱。”而中餐廚師的水準參差不齊,也限制了中餐本身的發展。

 半個月亮中餐推出的筍爆鴨柳(于曼奇供圖)

  “我出國前在國內受過專業訓練,來到法國後曾擔任過6年的法餐主廚,也做過日餐料理,但最終還是覺得中餐屬於自己的文化,烹飪時有那份激情。現在越來越多的法國客人接受純正的中國菜口味,甚至越來越的法國客人不再點菜,而由主廚(我)直接為其安排菜單。民以食為天,中餐在傳播中國文化中起到了最直接的作用。”于曼奇説。

  美國華人:中餐館的軟硬體品質在提升

  中餐館在美國則更為常見,中餐也成為眾多美劇中“外賣”的代名詞之一。而著名的美國化中式快餐“熊貓快餐”在美國已經開設了800多家分店。

  家住紐約的Leon由於近年回國發展,經常往返于中美兩地,所以對於中餐有一番不同的體驗。“像湘菜、川菜這種重口味的,國內的味道更好。但是像粵菜、浙菜這樣口味清淡的,國外的要好很多,比如水煮魚,我就覺得美國的味道更好,可能是因為用的食材和調料更好。”

  而提到“熊貓快餐”時,Leon表示嗤之以鼻,“那是在美國長大的華人做給美國人吃的。在美國的中國人如果有選擇的話,是不會去吃熊貓快餐的。”

 熊貓快餐推出的西汁合桃蝦牛肉炒麵(網頁截圖)

  據Leon介紹,紐約的中餐館很多,但是以中低檔居多。現在也有一些國內比較成功的餐館到美國開設分店,硬體設施很好,但是服務跟不上。“相比之下,本地華人開設的新餐館,軟硬體都要更好一些,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我覺得要是把價格也提上去就好了。”

標簽:海聞社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