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中國經濟轉型加速為中歐合作創造新機遇

2018-01-19 15:58:3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尚聞多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新聞發佈會主席臺

1月18日,國新辦舉行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佈會。(劉健 攝)圖片來源: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

  國際在線專稿: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佈2017年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80萬億元大關,達到82.7萬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GDP增速實現七年來首次提升。法國《歐洲時報》18日發表評論稱,中國經濟增速已趨於穩定,經濟結構轉型開始加速,中歐合作的內容和層次將更為豐富。

  文章稱,從産業結構來看,中國第三産業已經取代第二産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去年,中國第一、第二、第三産業的增長率分別為3.9%、6.1%和8%,第三産業已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從驅動因素來看,消費驅動已經取代投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收入增長的帶動下,2017年全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0.2%。外界普遍預測,2018年,中國經濟轉型將進一步加速。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經濟轉型已取得很大進展,但具體分析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還有很大空間。勞動密集型産品仍是中國出口主力,佔出口總量的20.1%,與此同時,汽車、計算機和手機的出口量增長較高,分別達到27.2%、16.6%和11.3%,這表明中國製造業結構尚處於向高端化、現代化邁進的階段,但這樣的轉型已開始提速。雖然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消費的增長主要是源於收入增長的推動,中國國內消費市場仍不成熟,商品交易成本較高,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也不夠完善,這也導致了消費外流的出現。

  結構轉型加速的同時,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重點也在調整。中國已將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對象從GDP增速轉為新增就業和通貨膨脹,表明中國認為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已從失速轉為就業不充分和物價過快上漲。其原因還在於,中國經濟增速已趨於穩定,但一些過去積累的結構性問題尚未解決,杠桿過高等風險仍然存在,這些問題傳導到實體經濟領域,可能會對經濟的平穩運行造成嚴重影響。為了防範結構性問題引發的經濟風險,中國也必須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調整經濟結構上。

  文章稱,中國經濟的主題正在從保持增速轉向轉型和結構調整,對歐洲來説,這意味著中國不再只是一個投資者和貿易夥伴,中歐經濟合作的內容和層次也將更加豐富。歐洲央行已經向市場傳遞了即將退出量化寬鬆的明確信號,退出量化寬鬆後,歐洲也必須為保持經濟增長動力而尋求更多的外部合作。

  要保持經濟增速,歐洲需要更多投資,但在美聯儲加息和美國減稅的雙重作用下,歐洲面臨的資金撤離壓力明顯增加。因此,歐洲有必要和中國在投資方面進行深度合作。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看重品質,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也不再只求擴大規模和市場影響,而是要尋求提升自身技術水準,完善産品結構。因此,歐洲吸引中國企業投資,也需更具針對性,除基建外,還可促進環保、汽車、醫藥等領域內企業與中國進行合作,這些都是中國經濟轉型中最需補強的領域。

  中國越來越重視創新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為了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經濟方面的應用,中國推出了一系列國家戰略。和中國一樣,歐洲也力圖抓住人工智能等技術帶來的經濟機遇,前不久剛剛訪問中國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呼籲在全歐範圍內制定大數據戰略。在新技術領域,歐洲研發實力雄厚,中國更注重各類技術的市場性和實用性,雙方各具優勢又可互補,也可將這方面的技術合作作為新的合作重點。

  隨著經濟轉型加速,中國金融業將呈現出新的面貌。金融風險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加速金融業轉型、完善金融市場體系也是推進經濟轉型的必要條件,要化解金融風險,就必須加強監管,加速推進“去杠桿”,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的開放,吸引外資金融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促進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和成熟。去年年底,中國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業開放政策,包括允許外資公司在其與中國證券公司和壽險公司的合資企業中持有多數股權、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等,這是中國自加入WTO以來採取的最大幅度的金融業開放政策。歐洲是世界上金融業最發達的地區,歐洲企業也可利用這樣的契機,積極開拓中國市場。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