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搬家不如搬石頭”——雲南西疇治石漠摘窮帽

2018-01-21 10:47:39|來源:光明網|編輯:金近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喀斯特山區佔75.4%的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是我國西南地區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被地質專家稱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

  山坡上層層疊疊的石砌臺地,記錄了西疇人不屈不撓與“石魔”鏖戰28年的“西疇精神”,而從石縫中長出的森林和果園,描述了西疇人變荒山石漠為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新傳奇。

  向石旮旯要地要糧

  “1990年以前,我們村地裏大半是石頭,糧食收成低不夠吃,村民每年都提著口袋去外村借糧,一些村民準備搬走。”西疇縣蚌谷鄉木者村黨總支書記劉登榮説起當年往事,仍有些心驚。

  “搬家不如搬石頭!”村中王廷章老人的這句話很快成為全體村民的共識。1990年12月3日,木者村王廷位、劉登榮等黨員幹部帶領300多名群眾在摸石谷的石旮旯裏炸石頭建臺地,炸響了西疇人民向石旮旯要地要糧的第一炮。

  木者村炸石造地解決溫飽的經驗在西疇火了起來,縣委縣政府出臺補助政策鼓勵全縣鄉村群眾進行中低産田改造。

  石頭縫裏“摳”耕地

  近日,蚌谷鄉程家坡村玉屏山正在開發400畝臺地,部分臺地已經鋪滿了紅色的沃土。這些土壤是從石頭下面翻出來,或是從外地拉來的。施工人員手持空壓機正在大石頭上鑽炮眼,挖掘機正用巨大的鐵鏟清除炸石形成的碎石。

  “現在炸碎的石頭有兩米厚,全部要挖走再鋪上土。現在挖臺地不再靠村民人力挖掘了,都由工程隊機械施工,2018年春耕前要全部完工。”施工負責人夏世發説,這個工程是西疇縣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之一,297萬元投資來自中央專項資金。在新修臺地旁,還有一些20多年前村民們靠人力修建的臺地,石埂不整齊土壤也貧瘠。玉屏山村小組村民王汝榮高興地説:“我們早就盼著修臺地了!新臺地産值至少翻一倍。”

  20多年來,西疇縣建成“三保臺地”10多萬畝。通過在石頭縫裏“摳”耕地、石漠化治理等措施,全縣以人均不足0.8畝的耕地養活了26萬人口,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

  荒山石漠變果園

  1991年起,木者村黨員幹部帶領村民們義務投工投勞修公路。至2000年,全村27個村小組全部修通公路。20多年來,西疇修鄉村道路3000多公里,鄉村公路密度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如今這裡已是峰巒疊翠,橘子飄香,四通八達。

  沿著山林間盤旋的水泥路,來到山洼中的興街鎮江龍村,村邊溪水潺潺,村內青瓦白墻。“20多年前我們村四面光山石頭,路不通。後來我們修了路,栽了樹,村邊龍潭有水了,現在又靠果園富起來。”江龍村黨支部書記魏有權講述了歷史的變遷。

  “2004年以來,村黨員幹部主動帶動村民種橘子,現有460畝中有200多畝挂果,年銷售收入不低於70萬元,橘子多數出口,前年全村就脫了貧。”魏有權説。

  幹才有希望

  “在西疇,許多發展項目都是群眾主動先幹起來,再倒逼政府去扶持,從木者村等地群眾炸石造地修路,到江龍村等地種植經濟林果致富,再到全縣綠色産業發展,無不體現這種不等不靠的精神。”西疇縣縣委書記蔣俊感慨地説。

  “西疇精神的核心是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其要義是不等不靠不懈怠,核心是苦幹實幹加油幹,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生動縮影,是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要精神動力。”黨的十九大代表、文山州委書記童志雲説。

  “現在全縣的發展思路就是保護青山綠水,發展生態旅遊和綠色産業,發展10萬畝經濟林果,打造100個‘一村一品’。”蔣俊介紹。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全縣新增生態綠地98594畝,森林覆蓋率從25.5%提高到53.3%,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80元增加到7930元,貧困人口發生率從91%下降至3%以下。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