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追夢中國·致情懷】“愚公”,黃大發

2018-02-17 14:55:59|來源:央視網|編輯:韓宇辰

  央視網消息:一滴水,一粒米,一道渠,一輩子……

  一位修渠老人,黃大發。

  “我最驕傲的事是水,老百姓吃上大米。”

  老人最風光的一刻,要數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拉著他坐到身邊的時候。但老人最幸福的一刻,一定是“大發渠”開通的那一天。

  “我們要拿生命去換大米、換水。”

  “我們這個地方吃水貴如油”

  今年83歲的黃大發,曾任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大隊大隊長、村長、村支部書記。1962年起,他帶領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

  黃大發所居住的草王壩村,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屬於喀斯特地貌。修渠之前,嚴重缺水。雨水剛一落地,就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根本留不下來。村裏人經常要走兩三公里才能找到一個河溝,來回走兩個小時挑水吃。

  水,太矜貴了。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喂豬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縣裏的幹部來草王壩考察,村民遞過來的水杯裏,滿是渾黃。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飯,三十晚上才有米湯喝。”當地的一首歌謠唱出了村民的生活狀況。

  “沒有水,老百姓就吃不上飯。”加之大多是坡地,良田不多,當地只能種一些耐旱的苞谷。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後就成了當地人餐桌上的主食。這種“苞沙飯”難以下咽,在喉嚨處直打轉轉。

  全村1500畝耕地,年人均糧食才100多斤,缺水使得這裡成為遠近聞名的“窮窩窩”。無水、無電、無路,村裏的男人娶不上媳婦,“老百姓給我們取名為‘光棍村’,我們很惱火”。

  “這個渠修不通,我的名字請你們倒過來寫”

  1958年,23歲的黃大發被群眾推舉為草王壩大隊長。引水、修路、通電成為他上任後立誓要做的三件事。

  “我是一個孤兒,老百姓對我好,領導對我好,我就要改變家鄉的面貌,讓老百姓富起來。”“我是共産黨員,要幫老百姓辦一些實事,要敢於擔當,要敢於奉獻,要敢於自我批評,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們共産黨員是為人民服務的。”

  憑藉著這種信念,黃大發義無反顧地開始了漫長艱難的修渠之路。

  1962年,黃大發想把距離草王壩7公里外的馬家河溝的水引過來。但若要修渠引水,需要繞過三座大山,經過數百米長的懸崖峭壁。

  在那個沒有先進工具、缺乏專業技術,就連水泥都匱乏的年代,黃大發帶領草王壩村村民一幹就是13年,硬是在絕壁上開鑿出一條10多公里的水渠,並打通了110多米的隧洞。1978年,就在水渠即將完工時,一場洪水將所有的心血毀於一旦。

  第一次修渠的失敗並沒有讓黃大發氣餒,54歲的他跑去水利站學習取經。一次區裏開會,午飯時,一位幹部笑著問黃大發:“黃支書,大米飯好吃還是苞谷沙飯好吃?”一句話,讓他的心如刀割一樣。“他知道我沒有吃過大米飯,他問我大米飯好吃不,當時那種情況我心頭好難受。”黃大發當即表態:“這個渠修不通,我的名字請你們倒過來寫。”

  一諾千金。回來後,黃大發在水利站一待就是四年,學理論,勤實踐,認真看,用心記,四年未進家門,就是為把家鄉的水渠修好。

  “我是黨員,我用黨籍來保證”

  1992年,乾旱再次來襲,黃大發決定重新修渠。經歷了上一次的失敗,村民們對這個修了十幾年都沒修通的水渠抱懷疑態度,甚至取笑道:“你若能修通,我就煮飯給你吃。”黃大發堅定地回應:“我是黨員,我是拿生命去換水,我用我的黨籍來保證。”

  這一次,縣裏劃撥了6萬元和38萬斤玉米支持草王壩村,200多人的隊伍帶著炸藥、鋤頭、鋼釬、錘子和雙手上山了。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不通路,水泥炸藥靠人背馬馱搬上工地;沒有後勤保障,苞谷沙就著酸菜洋芋一天兩頓,草鞋磨破了也不叫苦不叫累。

  

  修建水渠要經過三座大山、大小九個懸崖、十多處峻嶺,大土灣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為險要,要從懸崖峭壁上打出半幅寬的隧道才能通過。

  懸崖峭壁充滿危險。在修離地面有300多米高的擦耳崖時,施工隊都不敢上,黃大發第一個站出來,把麻繩係在自己身上,讓人拉著吊下懸崖,冒著摔下懸崖的生命危險,完成了測量工作。懸崖上面是最難修的,“有時候一天只能修一米,最多也就修兩米。”

  就這樣一寸一寸鑿,一尺一尺敲,三年後,水渠的主渠貫通。1995年,這條跨3個村、10余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終於完工了。群眾以黃大發的名字命名這條渠,叫它“大發渠”。

  通渠那天,黃大發哭了!“我今天像撿到錢一樣的高興。回憶起我們那個時代,好像辛酸,但又很高興。”

  水來了,草王壩村也第一次有了真正旱澇保收的稻田,年産量連年翻番,從10萬斤猛增到80多萬斤。家家戶戶吃上了大米飯,村民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我們祖祖輩輩都沒有吃過大米,今天這個大米飯是黨和人民給我們帶來的。”

  幹勁十足的黃大發依然不滿足於現狀,他繼續帶領村民拉電、修路、建學校。如今,村裏的路通了,燈亮了,房子窗明瓦亮,還走出了20多個大學生。全村現有核桃5200多畝、柚子650畝、海椒2000畝,牛羊養殖大戶超過30戶。2016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6500元。

  “不怕山高石頭多,苦幹就能把貧脫,打崖引水造梯田,窮村變為金銀屋。”幸福的歌謠傳遍全村。

  “我跟總書記握手了”

  很快,黃大發的感人事跡傳遍全國。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傳部授予黃大發“時代楷模”榮譽稱號;9月,獲得“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2017年11月17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的現場,習總書記拉開前排凳子,邀請後面站著的兩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其中一位老人,就是黃大發。“我當時激動得一時也不曉得該不該往前面坐,總書記又轉過身來,伸出右手拉住我的手,招呼我坐到前面來。”“我跟總書記握手,挨著一起坐,我驕傲,我自豪。”

  面對榮譽,黃大發很謙卑,“這個榮譽屬於黨,屬於人民群眾。家鄉的改變我一個人做不到,要全國人民支持我們,家鄉的老百姓才有這樣的雄心。”很多時候,他都會想起熟記於心的入黨誓詞,想起2017年9月份第一次看到天安門、人民大會堂,還有廣場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時流下的淚水。

  “我雖然老了,只要我身體行,我就可以幹,要幹一輩子。”

  “愚公移山就是為人民服務,讓我再活一次,我還做愚公。”

  談及未來,他表示,村裏還有人沒有脫貧,今後還是要把脫貧攻堅工作放在首位,要讓共同富裕,共同發展,過上美滿的生活。把掉隊的老百姓拉上來,共同建設家鄉,大家吃的一樣,穿的一樣,才能對得起黨,對得起人民。(文/任佳)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