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致敬中國驕傲,他們讓中國成為“世界網紅”!

2018-02-18 15:24:13|來源:經濟日報|編輯:楊磊

  

  中國+驕傲,

  他們為祖國闖出進階之路;

  中國+元素,

  他們讓國家形象蜚聲海外;

  中國+創新,

  他們讓中國成為世界榜樣;

  中國+貢獻,

  他們為全球發展擔當責任。

  

  經濟日報新媒體今日起推出“中國+”系列稿件,致敬我們的新時代!看“中國力量”如何捲起“中國浪潮”,注解世界新的未來。

  今天來看第一篇——中國驕傲。

  科研之苦,不是什麼人都吃得;研究之路,不是什麼人都走得。他們沒有聚光燈,甚至可能一生無名,殫精竭慮只為尋一條突破之路。十年磨一劍,他們是值得尊敬的一群人。

  

  2017年9月,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實地測産,結果最高畝産達到620.95公斤,這意味著我國在“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海水稻”能幫助更多耕地資源稀少的國家拓荒變田,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糧食事業有重要意義。

  袁隆平表示,以前吃飽就行,現在還要吃好,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糧食,影響巨大。搞農業的,搞糧食生産的,一定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努力。

  

  屠呦呦,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獲諾獎2年來,屠呦呦團隊又有突破性發現,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有獨特效果。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有效率超90%、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率超80%。

  屠呦呦説,中醫藥是我國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是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寶庫”之一,我們要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中蘊含的精髓,使之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促進人類健康。

  

  2018年,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一生執著火藥情,幾十年如一日,經過無數次失敗,研發出了具有普遍適用性的遠射程與模組裝藥技術。這項技術讓我國的火炮裝藥技術得以傲視全球。

  王澤山生活裏從來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即使80多歲的高齡一年中仍舊有一半的時間在試驗場地,足跡遍佈全國兵工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他説,火炸藥是一個國家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侯雲德院士,是另一位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他是我國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産業和我國現代傳染病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

  侯雲德領導專家組頂層設計的2008至2020年重大專項降低“三病兩率”和應對重大突發疫情的總體規劃,重點佈置了病原體快速發現和鑒定、五大症候群監測、網絡實驗室體系建立的任務,使我國成功應對了近十年來國內和國際數次的重大傳染病疫情。

  

  2017年12月,全球科學界公認的權威刊物《自然》雜誌評出2017年十大科學人物,“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名列其中。

  《自然》雜誌在新聞特寫《量子之父》中這樣描述他的地位:“在中國,有人稱他為‘量子之父’。對於這一稱呼,潘建偉當之無愧。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

  

  施一公,曾是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系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正教授,但功成名就的他毅然選擇回國。2017年,他在《細胞》雜誌連發3文,解析了剪接體分子結構。

  “2006年當我決定放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職位回國時,有很多人疑惑不解。今日回頭看,再沒有人會懷疑這個決定的正確性。”施一公曾説,希望能在自己年富力強的時候回來,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30年。

  

  暗物質被稱為“世紀之謎”。2017年,“悟空”號衛星發現疑似暗物質的蹤跡。2017年11月30日,《自然》發表了“悟空”的首批重要成果。首席科學家常進説,“悟空”在世界上首次從太空中對最高能段的電子宇宙射線開展直接觀測,成功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探測結果。

  “我可不想做網紅,我更喜歡躲在實驗室裏做好衛星數據的蒐集與分析工作。”對於常進而言,他目前最關心的是,接下來“悟空”所捕捉到的這些“奇異”電子信號是否還會持續增加。

  

  2017年4月19日,瑞典國王將2017年維加獎頒發給中國科學家姚檀棟院士。有著“地理學諾貝爾獎”的維加獎,姚檀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科學家。

  7000米冰川,零下30攝氏度的冰山,他在青藏高原奮戰了30年,先後成功地進行了祁連山敦德、達索普、古裏雅、普若崗日、慕士塔格等世界高海拔冰芯的鑽取和研究。為高原上的科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值此新春佳節,

  讓我們致敬千萬科研工作者,

  感謝你們為祖國的付出!

  中國之繁榮復興,

  必不會辜負你們的努力!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