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委員:以大數據、信息化建設為契機促進健康中國的建設

2018-03-15 11:13:26 來源:國際在線 編輯: 趙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__172.100.100.3_temp_9500027_1_9500027_1_1_0ae23e35-86ce-4b16-9517-3829e5f5793c

霍勇委員接受記者採訪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吳俁):隨著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我國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快速上升。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霍勇教授在接受國際在線記者採訪時介紹,在中國,每年大概有1000多萬人死於各種疾病,其中百分之九十死於四種慢性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而全國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最多,在四、五百萬人左右。這其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是早于70歲死於心腦血管疾病,在聯合國和我國慢性病防治計劃中特別強調,早于70歲死亡對社會和公眾健康的影響很大,所以他們從2011年就開始關注這件事情,特別關注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預防,二是急救。

  據霍勇委員介紹,通過現有的手段,百分之八十的心腦血管疾病是可以預防的,而百分之九十的心肌梗死是可以預測的。因此,我國心血管行業一直在積極推動如何在基層進行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目前,國家已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篩查管理,政府各個部門還在討論將血脂的管理也納入公共衛生項目,實現“三高共管”。

  急救方面,霍勇委員表示,很多病患是可以救回來的,但過去,我們的救助體系不完善,導致無法按時進行救助,存在患者延遲打120,120轉送緩慢,交通擁堵,接診後救治不及時等問題。隨著胸痛中心的建設,情況得到明顯好轉。以天津為例,2013年心腦血管死亡率達到最高,從2014年開始建胸痛中心,在14-18年之間,可以明顯看到死亡人數的數據在不斷下降。2015年,國家衛計委專門為此發佈了關於《提高心腦血管疾病急救能力》的通知,胸痛中心建設逐漸普及。去年10月,國家衛計委就胸痛中心的建設又發佈了《胸痛中心建設與指導原則》,進一步推動和規範了各地胸痛中心的建設。

  在國家衛計委的領導和支持下,胸痛中心的建設不斷發展,霍勇委員認為,應該以胸痛中心為抓手,打通醫聯體,建設專科聯盟,這對我們國家現在的醫改、醫聯體的建設都起到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目前在蘇州、無錫、天津等地的胸痛中心已經在實施“三全模式”,即全域覆蓋、全員參與和全程管理,進一步地實現往從急病到慢病,從急救到預防的拓展。霍勇委員表示,在很多地區,胸痛中心的建設能夠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也能體現醫生、醫療機構的社會責任。

  到目前為止,位於蘇州的胸痛中心總部共收到2900余家醫院成立胸痛中心的申請,經過層層核查篩選,全國通過中國胸痛中心認證的單位是406家。在胸痛中心的建設過程中,大數據、信息化建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霍勇委員以蘇州為例介紹説,2016年,蘇州推出了五三一工程,就是將整個蘇州的公共衛生資源整合到一起,由胸痛中心、創傷中心、孕産婦救治中心、新生兒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進行心腦血管疾病篩查,惡性腫瘤篩查和孕産婦新生兒的保健篩查三方面的篩查,形成一個信息化、協同性的一個救治平臺。周邊的無錫也通過互聯網將整個基層防治、合理急救串聯在一起。總部位於杭州的阿裡巴巴借胸痛中心建設的契機,積極籌劃智慧城市的建設,把智慧紅綠燈作為智慧城市的一個部分,先在杭州的蕭山試點,通過啟動智慧城市的調度為救護車的通行順暢保駕護航,有效地縮短了救援時間。

  霍勇委員認為,在急救過程中,大數據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因為急救很大程度上需要搶時間,一些數據如果在入院前,比如説在急救車上,通過患者做心電圖就能診斷出來,那就為院內的救治縮短了很多時間。此外,通過數據分析,還能看出不同醫療機構的治療效果。同時,他也希望通過發揮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作用,在未來,將這些數據更好地和社區、公眾聯繫起來,使基層到大醫院能夠更緊密地連在一起,進一步促進健康中國的建設。

2018全國兩會 NPC&CP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