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已深深地溶于我們的血液

2018-03-19 21:11:20 來源:光明網 編輯: 楊玉國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 許耀桐

  作為80年代後成長起來的學人,我們的教學與學術生涯始終離不開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已深深地溶于我們的血液,賦予我們活力和創造力

  40年前的1978年,在標誌著啟動改革開放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時,我正在大學學習,是政治係的一名學生。那時,恰值學習哲學課程的歷史唯物主義部分,老師把會議發表的《公報》,作為領悟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重要文獻,因為《公報》揭示了經濟和政治的密切關係。《公報》指出:“對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著手認真的改革”,“正確改革同生産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的這些論述振聾發聵,闡明瞭隨著生産力和經濟基礎的發展,必將引起政治上層建築的深刻變化,而能夠引起社會變化的推動力就是改革。當時,不但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得認真動情,課後我們的學習也格外地起勁投入。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的是,由於那時臨近期末,老師還明説了,期末的課程考試要涉及《公報》的內容和精神。所以,我們哪有不認真反復學習的!

  正是經歷了這樣的學習,我從中感受到了我們的時代和我們的黨,肩負著強烈的改革使命。從那時候起,我個人的成長也緊緊地和改革開放聯繫在了一起。畢業後,我留在大學工作,隨之又開始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我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都是以改革為主題的,碩士論文研究當代中國的幹部制度改革,博士論文擴展至研究整個的馬克思主義幹部學説和改革實踐。可以説,作為20世紀80年代後成長起來的學人,我們的教學與學術生涯始終離不開改革開放,關注最多的是改革開放,研究成果也多半是關於改革開放的。改革開放已深深地溶于我們的血液,賦予我們活力和創造力。

  我對改革開放的三點認識體會

  改革開放是我們時代的主旋律,是中國發展的強大推進器。40年來,我對改革開放的學習和思考,集中地講有三點認識體會。

  一是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偉大的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當代中國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改革,直接催生了中國的強勁崛起,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並且迅速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産總值(GDP),代表著一國生産力的發展水準,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的關鍵指標,是堅持唯物史觀的生動體現。沒有GDP持續和有效地增長,就沒有社會的政治、文化、國防事業的物質和財富基礎,也難以保證改革向著持久、縱深的方向發展。從GDP增長的情況看,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GDP總量僅為3650億元,相當於2122億美元。到2010年,中國的GDP達到39.79萬億元,約6.04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5.4萬億美元而躍居第二。2017年,中國的GDP達到82.71億元,約12.24萬億美元,與19.36萬億美元的美國成為世界上GDP超過10萬億美元的僅有的兩個國家。再從人均GDP來看,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有381元,為世界倒數第二位;2016年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了53817元,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居世界第69位。而在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中,俄羅斯以人均8058美元排名74位,低於中國。當代中國的強勁崛起,確實震撼了世界。

  二是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最深刻的革命,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鄧小平曾經指出,過去共産黨鬧革命是為了解放生産力,現在共産黨搞改革也是為了解放生産力,“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産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説,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産力的發展。這樣的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是一場進一步解放中國社會生産力的偉大革命。不僅如此,當代中國的改革,不僅要革自身舊體制的命,任務艱巨無比,而且還對人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等都産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砥礪前行、進取不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步入了向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實現了四個方面的歷史性轉變。第一,實現了從前工業化國家向工業化國家的轉變。1978年中國三次産業的比重為:第一産業28.1%,第二産業48.2%,第三産業23.7%,是一個尚未工業化的國家。2017年中國三産的比重是:第一産業佔7.9%,第二産業佔40.5%,第三産業佔51.6%,邁入了工業化的加速發展時期。中國已經建立起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第二,實現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100年裏,只要不發生戰爭,都要緊緊地扭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一心一意搞建設。第三,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第四,實現了從閉關鎖國到全面開放的轉變。中國發生的四大轉變,從生産技術形態、經濟運行方式和政治路線方針等層面,完成了向著現代化的社會轉型,真可謂創造了人間奇跡。這四大轉變集中起來,誠如習近平總書記説的,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

  三是中國改革開放堅持了正確的原則和策略,保證了國家的穩定發展和長治久安。像中國這樣超大型國家,決不能魯莽改革,畢其功於一役,搞“休克療法”的激進式改革。首先,必須正確處理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關係的原則。市場經濟發展是政治改革發展的驅動力,政治改革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必須堅持經濟建設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反對任何脫離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實際而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當然,政治體制改革也並非完全被動,政治體制改革對經濟體制改革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必鬚根據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適時加大政治體制改革的力度。其次,確保黨對改革開放的領導和社會穩定的原則。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産黨對改革開放的領導,是保證改革的正確方向和社會穩定的需要。改革開放需要穩定的環境,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國什麼事情也幹不成。要保持社會穩定,就不能離開黨的領導。再次,必須堅持漸進式改革的策略。為此,中國採取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實踐證明,漸進式改革是最有智慧的策略,是最為奏效的方式。現在,隨著改革進入全面深化的新階段,中央決定要“加強頂層設計”。“頂層設計”也還需要“摸石頭”,二者結合起來,仍是為了漸進式發展。

  改革開放“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幹下去”

  要説對今後改革開放的期冀,我認為一定要堅持不懈地將改革進行下去。曾經在一次培訓教學中,我遇到這樣的提問:“為什麼改革40年了還要繼續?”“改革究竟何時才能結束?”我理解,可能有人感覺改革開放算是大功告成了,或許覺得改革時間太長難免疲勞,應該鳴金收兵了。我的回答是,習近平總書記已明確指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幹下去。”當代中國的改革,歸根到底是以陳舊的、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為對象,針對著舊體制的弊端進行徹底、全面的改革,建立起成熟、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而這樣的改革,異常困難複雜,目前任務遠未完成,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的,需要“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路漫漫其修遠兮,改革惟有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否則,不但改革的未竟事業無法完成,而且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付之東流。只有繼續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如期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標簽:
2018全國兩會 NPC&CP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