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德國“歡迎文化”還能堅持多久?

2018-03-22 09:17:36|來源:中新網|編輯:程亞惠

  中新社柏林3月21日電 (郭泰 彭大偉)“歡迎難民”——2015年那場難民危機爆發之初,德國人曾高舉這這一標語在火車站迎接抵達的新難民。

  時隔短短三年,人們卻看到一方面德國新上任的內政部長公開放話“伊斯蘭不屬於德國”,另一方面德國境內對難民營和清真寺的襲擊案件層出不窮,而專門為窮人發放食物的埃森“餐桌”組織近來宣佈只為本國人服務,同樣引發軒然大波。

  德國人引以為傲的“歡迎文化”是否已經捉襟見肘?作為難民危機的後續,德國又能否完成移民融入和對抗排外主義的雙重考驗?中新社記者近日走訪了在德難民和有關專家,試圖一探究竟。

  新任部長“組合拳” 在德難民“很受傷”

  “在德國這樣一個標榜人權和民主的國家,竟然會有政府官員堂而皇之地説出這種極端言論,太不可思議了。”來自敘利亞的難民薩米爾·法赫德向記者表達了對內政部長澤霍費爾言論的不滿。

  今年28歲的法赫德來自敘利亞,2015年12月為躲避戰亂來到德國。目前生活在柏林克羅伊茨貝格區的法赫德雖已拿到難民身份,但德國政府日漸收緊的難民政策讓他對未來重新産生了迷茫。

  澤霍費爾此前在採訪中宣稱,伊斯蘭不屬於德國,德國以基督教為標誌。面對內閣成員和反對黨人士的指責,澤霍費爾仍然堅守其立場,並多次強調無論從宗教還是文化上,“伊斯蘭屬於德國”的説法都是不正確的。

  從技術層面上看,德新政府推出了包括設定新難民上限、加快遣返和延長邊境管控等一整套“組合拳”,被外界普遍解讀為官方對待難民的態度日趨保守。

  民意兩極分化持續 歡迎文化遇挑戰

  説到來德國的兩年經歷,法赫德明顯感受到,一開始來到德國受到“歡迎文化”的禮遇如今早已變為了“敬而遠之”。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現在坐在公交車上,當地人看到我的膚色和長相一般不會主動跟我坐在一起。”法赫德搖頭説道。

  德國《世界報》3月19日公佈的一項民調顯示,有76%的德國人同意澤霍費爾的表態,即“伊斯蘭不屬於德國”。只有20%的德國人不認同這種説法,而4%的德國人認為“這不重要”。這一結果讓反種族歧視的人士感到震驚。

  在致力於消除種族歧視的柏林民間組織“克羅伊茨貝格對抗反猶主義行動”負責人艾詹·德米雷爾看來,上述民調結果揭示了德國的極右翼勢力在難民危機的大背景下已經發展得極為壯大,足以讓生活在德國社會的外來移民感到擔憂和恐懼。

  去年九月舉行的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被認為是極右翼勢力代言人的德國選擇黨獲得了近13%的選票,成功進入聯邦議院並成為第一大反對黨,該選舉結果也被視作極右翼情緒在德國社會蔓延的信號。

  多元社會多重考驗 新政府任重道遠

  作為排外主義的另一重要表現,去年十二月發生在柏林勃蘭登堡門前的焚燒以色列國旗事件讓反猶主義重新回到德國人的視野之中。

  柏林洪堡大學融合與移民實證研究中心主任阿諾爾德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雖然德國政府社會近年來做了許多工作,但德國反猶主義的威脅依然存在。

  德國《時代週報》今年曾刊登一篇題為《反猶主義在德國究竟有多麼興盛》的報道。其中指出,目前在德國存在一種擔憂,即涌入德國的穆斯林會帶來新形式的反猶主義。而德國傳統的反猶主義一直都在,且通過極右翼勢力得到廣泛傳播。

  對此,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焚燒以色列國旗事件後警告稱,德國尚未完全戰勝反猶主義。他提醒,德國不應給反猶主義提供容身之所。

  阿諾爾德則認為,新一屆聯邦政府需要在未來投入更多的資源讓全社會意識到反猶主義是一個全社會需要面對的共同問題。他強調,德國要想徹底消滅反猶主義生存的土壤還需要做很多工作。

  觀察人士稱,新一屆政府的選擇將決定德國是否成功應對排外主義的衝擊。預計剛剛組建完成的德國新政府將會在接下來四年中給出答案。

  (原標題:德國“歡迎文化”還能堅持多久?)

標簽:難民問題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