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當年英烈與今日青年之間,有“代溝”嗎?

2018-04-06 16:46:47|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韓宇辰

  楊過,王大錘,喬丹……

  楊殷,王克勤,小葉丹……

  前面的人,熟嗎?

  狂傲不羈神雕俠,

  人生巔峰表情包,

  球場飛人23號……

  後面的人你熟嗎?

  楊殷是廣州起義組織發動者之一;

  王克勤是解放軍戰鬥英雄;

  小葉丹是彝族革命首領。

  三人都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清明時節,慎終追遠。唐人盧仝説“昨日之日不可追”——那“昨日之人”呢,會否同樣遙不可及?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紀念碑上,也應在心中。

  

  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川攝

  烈士身死為鬼雄,其中向來不乏青年英魂。

  •   當年英烈與今日青年,是否因滄海桑田的變幻而有了“代溝”?

  •   當年英烈與今日青年,能否在穿越時空的共鳴中産生由衷的親近感?

  •   當年英烈,會否像小説影視主角、體育明星一樣,成為今日青年群體打心底喜愛接受的偶像?

  為此,小青(ID:youthzqw)專門請教了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李健副教授。作為一位深受學生喜愛、緊密聯繫現實的思政課教師,李健同小青談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健。受訪者供圖

  中國青年網:抗擊暴虐的英雄主義、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鐵血丹心的動人橋段……這些元素,英烈身上基本都有,但當下看來,英烈在青年中似乎並不比“郭靖”“楊過”或“霸道總裁”更有“流行性”,為什麼呢?

  李健:欲先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種表現,就是無聲地漠視英烈,把本應屬於革命英烈們的那部分輿論空間,用隱含的個人主義加以填充。“郭靖”“霸道總裁”這類藝術形象更受歡迎的一個原因在於,文化工業通過塑造消費者頭腦中的完美戀愛對象進行迎合,從而獲取關注與利潤。這種商業邏輯受到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支配,可事實上,西方是很重視宣傳自己的英雄的,並不向自己的年輕人推銷個人主義。我們的青年應該更多地了解這些情況。

  小説影視等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學作品塑造的典型。為了塑造這樣的英雄形象,作家往往精心安排故事結構,使其情節跌宕多姿,曲折感人;全方位塑造人物性格,並有豐富的配角以烘托、對比主角形象等等——這是一些文藝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得以吸引讀者的重要原因。

  而對我們的英烈來説,雖然他們為祖國和人民而犧牲、奉獻的事跡往往比故事橋段更壯烈、更感人,但由於有些英烈出身貧苦家庭,其人生前期經歷並沒有條件流傳下來,或者他原本是革命隊伍中的平凡一兵,在重要關頭選擇挺身而出。我們對英烈的人生故事往往了解得不多——而宣傳英烈事跡,其前提是歷史真實,又不能像小説電影等藝術作品那樣加以虛構,可以通俗,但不能媚俗。這就使得一些英烈的故事不像文藝作品、體育賽事中那樣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因此看起來“流行性”差了一點。

  事實上,誰説“傳承紅色基因”“崇敬英雄”這種主流價值就不能在青年群體中流行起來呢?一方面,學界進一步挖掘英烈的歷史資料,結合國內國際現實局勢,更為充分、深入淺出地説明白英烈何以成為英烈;另一方面,需要文藝工作者在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塑造更為豐滿的英烈形象。媒體也有責任做好傳播。換言之,需要我們大家一起講好英烈故事,才能更好地傳承、傳播英烈精神,讓英烈們“流行”起來。

  中國青年網:當年烈士與今日青年,是否存在“代溝”?

  李健:大多數英烈所處的時代與今天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畢竟今天的青年面對的已經不再是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舊中國,而是欣欣向榮的新時代。過去人擔心吃不飽甚至活不下去,現在新時代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了。馬克思講物質決定意識,俗話説“屁股決定腦袋”,時代不同,想法自然也不同了。從這個角度講,一定程度上的“代溝”是存在的——但是,烈士們為國為民的情感是永恒的價值,是任何時代都需要的,在任何時代都會有“英雄”以不同的形式錶現出來。從這個角度講,英烈與我們所有人都沒有“代溝”。

  中國青年網:您是如何在思政課上,讓英烈的故事走入青年學生們內心的?

  李健:一方面力圖讓同學們“回到”歷史現場,感悟先烈在做出人生抉擇時的時代背景與時地環境;一方面引導學生認識今天中國的國情,從而激發起同學們與英烈們的情感共鳴。在北大的思政課堂上,我曾為同學們講述過一位校友的故事。

  他叫伍中豪,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北大中文系出身,本可以度過安逸的一生。但他在北大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加入了中國共産黨。1930年,他25歲,成為紅軍縱隊司令。同年,犧牲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城郊的亮家山,為人民幸福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有2000萬像他這樣的烈士英勇就義。“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位校友英烈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同學們。在北大靜園,有一座北京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上面鐫刻著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勝利期間,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北京大學83位師生。許多學生在思政課上了解了這些先烈的事跡後,會自發去紀念碑那裏緬懷先賢。

  中國青年網:馬克思怎麼看待英雄?

  李健:中國有句古話講“英雄惜英雄”。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也高度評價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馬克思很敬重英雄。例如,古羅馬時代奴隸領袖斯巴達克率領奴隸們,為反抗奴隸主的殘暴統治揭竿而起。雖然起義軍以少敵多,最終慘遭失敗,但他們的反抗撼動了羅馬奴隸主的統治,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馬克思就深受影響。他後來曾飽含深情地説,歷史學家阿庇安筆下的斯巴達克是整個古代史中最輝煌的人物。一位偉大的統帥,有高尚的品格,是古代無産階級的真正代表。

  幾千年來,中國人敬重喜愛英烈。

  廟堂喜好冊封,從關王爺到岳武穆,樹碑立祠,四時致饗,融入了禮樂文化;

  民間則熱衷傳説,從劉秀“雲臺二十八將”,到“大明英烈”,茶坊書肆,津津樂道,融入了市井流行文化。

  君不見滿口“鳥生魚湯”的韋小寶,還知道抬出“沐王爺”,唬得江洋大盜茅十八肅然點讚——這是中國文化骨子裏的英雄情結。

  新中國誕生的前一天,毛澤東等人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十八大後,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會在這一天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

  

  2017年9月30日上午,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出席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這是習近平整理花籃上的緞帶。新華社發

  崇敬英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流價值,是中國人的共識。

  調侃邱少雲、污衊狼牙山五壯士、身著日寇軍裝在抗戰遺址嘩眾取寵等等跳梁醜行一經曝光,頓如過街老鼠,廣受撻伐。

  青年人敬愛英烈,是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對精神脊梁的守望——絕非教眾呵護神祇,直如與子同袍惺惺相惜,又像英雄莫逆滄海一笑。這是穿越時空的家國共鳴,又是青春奮發的精神感召。

  讓這種共鳴與感召,愈發流行起來吧!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