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鴻:新型政黨制度的根與魂

2018-04-18 17:36:00|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春曉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聯組會時指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有根有魂的政黨制度,充分體現了我國政黨制度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世界政黨政治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新型政黨制度具有堅實的理論根基,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

  任何政黨制度都建立在一定理論基礎之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人民民主理論和政黨及政黨關係理論,奠定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根基。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創造性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多黨合作的實踐,形成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基本理論。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適應歷史和時代發展要求,提出一系列多黨合作新的理論觀點、政策思想,發展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理論體系,指導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不斷前進和發展。特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提出了堅持和完善多黨合作制度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使我國新型政黨制度有了堅實的理論根基,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

  新型政黨制度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為人類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中華文化滋養出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果,植根于中國優秀文化土壤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的政黨制度不僅符合當代中國的實際,而且符合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天下為公、相容並蓄、求同存異等優秀文化傳統,為人類貢獻了中國智慧。”制度自信源於文化自信。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汲取與發揚中國傳統“和合”文化的精神,執政的共産黨和參政的各民主黨派合作共事、民主協商、共存共榮,“共産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産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顯著特徵,彰顯出“和合”的深刻內涵,和而不同、相容並蓄。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以合作、協商代替對立、爭鬥,能夠避免政黨互相傾軋造成的政局不穩和政權頻繁更迭,保持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在我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執政黨與參政黨具有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雙方之間是團結、合作的關係,民主黨派監督共産黨,目的是更好地幫助共産黨執好政掌好權。合作與協商、執政與參政,構成我國多黨合作制度運行的基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秉持了中華文化“和諧包容”的意蘊。一方面承認矛盾、差異、不同,另一方面主張包容、合作、平衡,“和合”的內涵在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秉持中華文化廣泛包容的氣度。中國共産黨以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堅持與各民主黨派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團結合作、互相監督,避免了一黨制缺乏監督和多黨制輪流坐莊的弊端;秉持互相尊重的基調,在合作共事中求同存異、體諒包容,真誠協商、務實協商;秉持和衷共濟的意蘊,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通過協商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共同把中國的事情辦好,為人類貢獻了中國智慧。

  新型政黨制度具有牢固的歷史根基,為世界政黨政治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究竟什麼樣的政黨政治模式適合中國國情?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的革命家和先進知識分子都在極力探求的理論和現實問題。中國政黨制度模式探索的歷史昭示,無論是照搬西方多黨競爭的政黨制度,還是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黨制度,都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和中國人民的願望,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人民在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統治中做出的正確選擇,是中國各政黨共同奮鬥的歷史凝結起來的偉大成果。

  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産物,是中國共産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長期團結奮鬥的實踐成果,是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在尋求中華民族的解放、追求民主的進程中逐步探索形成的。中國共産黨代表歷史前進的方向,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艱苦卓絕的偉大鬥爭中,確立了在中國各種革命力量中的核心領導地位。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長期實踐中經過比較,自覺地、鄭重地選擇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

  1948年,各民主黨派積極響應中國共産黨提出的“五一口號”,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開展新政協運動。在這一運動中,既建立了各民主黨派與中共的平等合作關係,又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的政治領導地位,探索了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新途徑,催動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這一新型政黨制度在中國的土壤中萌發生長。伴隨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新型政黨制度正式形成;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新型政黨制度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一步確立;伴隨著執政黨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成敗得失,新型政黨制度也走過一條曲折發展的道路;伴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新型政黨制度得到恢復和發展;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進,新型政黨制度逐步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幾十年風雨兼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形成、確立、發展,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産黨團結合作所走過的歷程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牢固的歷史根基。新型政黨制度克服了舊式政黨制度無法克服的種種弊端,在整個多黨合作的過程中,通過制度化、程式化、規範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于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讓一些跳不出舊式政黨制度的國家看到可以借鑒的模式,為世界政黨政治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是新型政黨制度能夠歷久彌新的魂之所

  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現實情況錯綜複雜的國度裏進行 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建設,如果沒 有一個可以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善於並可以總攬全局、有效協調各方的政治核心作為中堅力量,就只能是一盤散沙。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核心,是靈魂。中國 共産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通 過堅強有力的領導,把包括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和全體中華兒女緊緊團結在自己周圍,凝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薄力量,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削弱黨的領導,新型政黨制度就失去了靈魂。舊式政黨制度之所以出現“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本質上在於沒有一個可以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核心作為靈魂。我們黨在探索多黨合作的歷史上,也曾有過放棄黨的領導、革命失去靈魂帶來的慘痛教訓。因此,黨的十九大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的首要方略就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沒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因此,“要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

  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本質特徵,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魂之所在。(作者:王小鴻係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參政黨教研室主任、教授)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