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夢·踐行者】萬曉白:找回《射雕英雄傳》中的科爾沁大草原

2018-05-19 10:52:01|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谷士欣

吉林省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秘書長萬曉白。本人供圖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找回《射雕英雄傳》中描繪的科爾沁大草原。”萬曉白説。

  吉林省通榆縣同發鄉新合屯,地處中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的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這裡曾是河川眾多、水草豐茂的大草原,但後來因為過度開墾,變成了茫茫沙地。

  不知不覺,萬曉白與這片沙化草原打交道已有十幾個年頭,光陰流轉,帶走的是一個人的青春年華,而留下的是一片綠洲和更多的希望。

  

  2002年,萬曉白利用假期時間來到科爾沁沙地,幫助父親種樹澆水。本人供圖

  辭去教師“鐵飯碗” 跟隨父親投身治沙

  2000年,萬曉白的父親萬平毅然辭掉工程師的工作,帶著自己半輩子積攢下的30多萬元的儲蓄,在通榆縣承包了一塊1500畝的荒地,立志要把這塊被當地人叫做“火沙坨子”的流動沙丘變成綠地。

  受父親影響,當年正值韶華的萬曉白跟隨父親成為了一名環保志願者。“沙地一年刮兩場風,冬天一場,夏天一場,一刮刮半年。”直到今天,萬曉白仍對當年的“沙塵暴”記憶尤新,“這裡曾是漫天黃沙,從灶臺到炕頭到處都是一層細沙,就連房門經常被飛沙封死,院墻被沙子淤平……”

  2002年,大學畢業後,在父親的鼓勵下,萬曉白去了寧波,並在那裏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但是,每每想到父親和他為之奮鬥的事業,萬曉白心裏總是有太多的牽掛。

  “父親一直是我的榜樣,理所當然地我成了父親治沙事業的忠誠追隨者。”2005年,在治沙缺人又缺錢的艱難時刻,萬曉白決定放棄穩定的英語教師工作和南方優越的生活環境,帶著丈夫和一歲多的女兒舉家從寧波遷到新合屯,成為了一名全職的生態環保志願者。

  “剛開始植樹就發現,樹種下去之後,風就刮死一半,沒有水又旱死一半,我們頭兩年種的樹基本上‘全軍覆沒’。”萬曉白回憶説,“後來就想辦法,先打井,然後圍著井種樹,每天就不停地澆水,兩萬棵楊樹澆透一遍水大概需要兩個月,每年要澆4次。”

  那兩年,萬曉白幾乎都在澆水中度過,每當有人問她最近忙什麼,她的回答就是“澆水”。

  為獲得更多志願者的幫助和支持,父女倆成立了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這是吉林省第一家民間環保公益組織。一家人就這樣一心投入到了科爾沁的生態修復工作中。

  

  從2000年到2013年,新合屯由漫天黃沙變成了天高雲淡,從衛星地圖上搜索新合屯,可以看到一塊明顯的綠色方塊,那就是生態沙化草原修復區。本人供圖

  18年如一日 “火沙坨子”終成青青草原

  漸漸地,萬曉白髮現,科爾沁原本就是草原,而不是森林,並不適宜樹木的生長。萬曉白説,“當時誰也不知道,都覺得綠化就是種樹,沒有意識到要適應生態來做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要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才能固沙養地。”於是,萬曉白和父親改變了治沙策略,利用當地的草本植物種群進行植被恢復,種草養草。“第二年枯草轉化為腐殖質,就是土地的養料,然後新的小草又會長出來。”

  在談及這些年她所遇到的困難時,萬曉白淡然地説,“這些年,並沒有感覺到哪件事是最困難的,只是遇到一件解決一件,最後也沒有什麼困難了。”

  但是給萬曉白留下印象較深的是她的風鏡,“早些年風沙很大,在戶外的時間長,回到室內往往就適應了,就忘了摘掉風鏡,它就像成了我身體的一部分。”

  把風鏡融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把自己融為沙地變綠洲的一部分。2010年,在萬曉白父女倆的努力下,“火沙坨子”終於變成一片青青草原,植被覆蓋率達95%,3萬棵楊樹栽種成活,回歸的野生動植物達300余種。

  草原不但阻止了流沙向東移動,而且為這裡帶來了充沛的降水,村民的年均收入也高出其他地區30%。修復區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約65700噸,創造生態價值約650萬元。

  隨著綠色的恢復,沙地的原生動物也出現了,先是有了小小的田鼠和蛇,後來竟跟來了雄健的蒼鷹、機靈的獾子和狡猾的狐狸,再後來就是一窩一窩的鵪鶉,一群一群的野雞,一跳一跳的野兔……

  萬曉白驕傲地介紹,打開衛星地圖找新合屯,在它的左下角有一個綠色的方塊,那就是現在的“青青草原”。而且綠色的方塊在逐年擴大,目前建立(在建)生態沙化草原修復區5塊,生態修復科爾沁沙化草原5000畝。

  

  2017年8月,已恢復的科爾沁草原,喬灌草三位一體生態景觀。本人供圖

  讓綠色回歸每個人的心中

  多年治沙,常年與周圍鄉親打交道,萬曉白逐漸意識到:如果不是人人愛護賴以生存的土地,即使有千萬個他們也無濟於事。

  “示範區存在的意義就是起到一個示範的作用,它告訴大家,沙地真的可以恢復成草原。”萬曉白説。

  在示範區成功後,和父親的著眼點不同的是,萬曉白將目光投向了更長遠的地方。她認為,“治理草原沙漠化單靠環保示範和教育是孤掌難鳴,得讓當地農民過上富裕的日子,他們才會有精力和想法來顧及治沙。”萬曉白説。

  通榆縣當地不少農民原本僅靠開墾草地種植和放牧牲畜獲得微薄收入。近年來,萬曉白嘗試與當地農民合作,把恢復的草原交給沙區農民養殖草原雞、放牛,讓他們“退耕還草”。

  萬曉白還讓農民各自拿出一塊地,專門種植有機農作物。這些有機農作物,從2013年起在淘寶網“科爾沁媽媽穀物作坊”網店出售。

  在示範區的帶動下,已經有5戶沙區居民開始種植有機農作物,每戶增加收入3500元,同時退出濫墾草原20公頃。讓萬曉白頗感欣慰的是,看到收益後,更多村民加入了退耕還草的行列。

  “這是我們與農民共同探索治理沙地的新模式,不僅有助於治沙環保,還能使農民增收,也能將部分收益繼續投入到科爾沁沙地的生態恢復。”萬曉白説。

  “我之前的目標是想做40塊生態修復區,打造出一個小小的生態屏障。”萬曉白説,“現在我的目標又大了一點,想做出一條旅遊帶,吸引更多的人來,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草原的存在。”(中國青年網記者 宋晨)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