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紀念渭華起義爆發九十週年

2018-05-21 18:04:52|來源:人民日報|編輯:楊玉國

  李新烽  劉京運

  90年前,劉志丹、謝子長、潘自力、唐澍、李子洲、劉繼曾等一批西北地區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共陜西省委領導下發動了震動西北、波及全國的渭華起義。在起義中創建的西北工農革命軍和陜東赤衛隊,摧毀了當地的反動政權,消滅了地主武裝,建立了50多個區(村)蘇維埃政權,形成200平方公里的紅色武裝割據區域。在區域內,進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向千百年來深受封建地主階級壓迫和剝削的饑寒交迫的勞苦大眾展現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創造美好生活的嶄新社會景象。

  這一紅色革命區域無疑是妄圖稱霸一方的新老軍閥、逃亡地主等地方反動勢力的心腹大患,他們勾結起來對這一紅色革命區域瘋狂發動了大規模軍事圍剿。由於當時西北地區敵我力量懸殊,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陜西省委決定由武裝鬥爭轉入地下革命。渭華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歷史意義非常重要。它似一把閃閃發光的尖刀,有力地刺向敵人,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它像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照亮了西北人民的革命道路,極大地鼓舞了西北人民的革命鬥志。

  渭華起義是革命的播種機,在渭華人民心中播下了紅色革命種子,使廣大勞苦大眾明確了一個真理: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救中國,只有跟著中國共産黨鬧革命才能獲得解放、創造新生活。當時在渭華地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鬧革命,心堅強,永遠跟定共産黨。要是敵人抓住了,寧叫砍頭不投降。一棵樹,千條根,窮苦百姓殺不盡。春風吹,根又生,革命早晚要成功。”這充分反映出渭華人民跟著黨鬧革命的堅定決心。

  渭華起義是革命的大熔爐,經過血與火的鍛鍊和考驗,培養和造就了大批革命骨幹。渭華起義的參與者在起義失敗後,沒有灰心喪氣,也未曾動搖後退,而是方向更明、志向更堅。1932年,習仲勳同志領導發動“兩當兵變”,之後建立的中國工農紅軍陜甘遊擊第五支隊三個連中,一連連長兼支隊長許天潔是渭華起義總司令唐澍的警衛員,三連連長是在渭華起義中擔任交通員的呂劍人。他們在協助習仲勳同志組織和領導這次起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渭華起義是革命的試驗田,為西北革命根據地和西北紅軍的創建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渭華起義失敗後,起義領導人劉志丹、謝子長將革命火種引向陜北,和習仲勳同志一道經過1928—1935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成功創建了西北革命根據地和西北紅軍,成為土地革命後期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進而成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為黨中央把領導全國革命鬥爭的大本營駐紮在陜北奠定了基礎。

  在渭華起義中,革命先輩聽從黨的召喚,服從組織決定,拋頭顱、灑熱血,浴血奮戰。他們信仰堅定、敢為人先、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革命事業的傳家寶,今天仍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鮮明的時代價值。

  紀念渭華起義爆發90週年,我們要學習革命先輩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遠大的共産主義理想。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紀念渭華起義爆發90週年,我們要學習和發揚革命先輩敢為人先、勇於開拓的革命精神。渭華起義發生在大革命失敗後我們黨獨立領導土地革命初期,沒有成熟的革命經驗可資借鑒。革命先輩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結合鬥爭實際,勇於進行實踐和探索,闖出了在農村開展武裝鬥爭、創建革命根據地和人民武裝的新路,在西北地區開創了我們黨革命鬥爭史上的多個第一。

  紀念渭華起義爆發90週年,我們要學習和發揚革命先輩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在渭華起義中,眾多革命先輩遠離自己的親人,告別舒適的城市生活,來到窮鄉僻壤的渭華半山區,和廣大貧苦農民一起,奮不顧身,英勇戰鬥,唐澍、廉益民、吳浩然等領導人和300多名共産黨員、革命軍戰士、赤衛隊員和人民群眾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表現出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渭華起義紀念館原館長)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