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錯那縣勒鄉:綠色茶葉成致富“金葉子”

2018-05-21 21:28:1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廣網|編輯:楊玉國

  央廣網山南5月19日消息(記者劉一荻)在距離錯那縣城52公里的勒門巴民族鄉,有著不同於縣城的美麗景色。這裡四週環山、海拔低、層巒疊翠、氧氣充足,成了錯那縣的一張旅遊新名片。今年24歲的格桑次仁穿著門巴族特色服裝在山下的茶園中手法嫺熟地採摘著茶葉。不一會兒,他身上背著的小筐已經裝了不少色澤油亮的嫩芽。藍天、白雲、綠茶、流水和鮮艷的民族服裝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格桑次仁正在採茶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 攝

  勒鄉黨總支書記李佳向記者介紹稱,該鄉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因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鄉內植被茂密、物種豐富、氣候宜人,擁有森木扎等多處知名旅遊景點。從上世紀70年代,勒鄉開始了自己的茶葉種植歷史。

  

  勒鄉的茶園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 攝

  2011年8月15日,勒門巴民族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成員100人,佔全鄉農牧民總人數的73.5%,今年24歲的格桑次仁和家人也加入了合作社。記者了解到,勒鄉縣有茶田面積共693畝,其中可採摘茶田210畝。合作社主要經營茶葉種植、清茶加工、嫩茶加工以及銷售。截止目前,合作社共有生産加工車間1200平方米。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勒鄉的茶葉産品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得到創新,現有紅茶、綠茶、磚茶、速溶茶等多個産品。李佳笑著告訴記者:“這裡種植生長出的茶葉目前在市場上處於供不應求!”

 

  農民正在採茶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 攝

  格桑次仁有些靦腆,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臉上總是挂著一抹羞澀的笑容,但是説到茶葉帶給自己的好處時,他臉上的笑意加深了幾分:“每天從早上九點半開始採茶,工作到下午六點。我已經幹了4年了,採茶的手藝是向村裏的老人們學習的。一天能比之前打工賺得多!”

  

  農民正在採茶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 攝

  記者了解到了一組數據,2016年勒門巴民族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共創收1153350元,其中粗茶創收1001700元,紅茶創收86240元,綠茶創收65410元。2017年共加工出茶葉17782.86斤,當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410.47元。李佳驕傲地表示:“之前藏族同胞愛喝的大葉茶只有8塊錢一斤,現在是110塊錢一斤。”

  

  勒鄉黨總支書記李佳向記者介紹合作社制茶情況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 攝

  現在的勒鄉,百姓們都搬進了一棟棟整齊的小別墅,極具門巴特色的房屋在藍天白雲和森林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好看。2015年,勒鄉被納入了自治區級新型特色城鎮項目建設中。2017年12月底,歷時3年的勒鄉特色城鎮建設圓滿完成。李佳仍記得自己剛來到勒鄉時的情景,他向記者講述了這些年當地發生的巨大轉變:“我剛來時不通路、不通電,現在吃上了旅遊飯,服務和硬體設施都沒問題。”

  

  現在的勒鄉,百姓們住上了新房子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 攝

  茶葉促進增收致富,合作社的社員們也切實共享了發展紅利。然而李佳清醒地認識到,由於勒鄉茶葉規模有限,目前只能圍繞旅遊産業將茶葉産業開發、定位成茶葉休閒觀光區,外加高端茶葉産品輸出區。“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按照走自己路、創自己品牌、建自己商標的思路,堅持政府推動、名家打造、市場運作的原則,通過多種途徑,將茶葉從山南推向國內外市場,並把勒鄉茶葉打造成高端接待禮品”,李佳給勒鄉茶葉的未來定了個“小目標”,“讓西藏人民喝自己的茶,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這份獨特而健康的美味”。

  

  農民正在烘乾茶葉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 攝

  

  剛採摘的新茶進入“揉捻”的步驟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 攝

  

  合作社中的現代化制茶機械 央廣網記者劉一荻 攝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