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青海海西州群眾脫貧攻堅:政策扶持 勞動致富

2018-05-24 20:46:1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廣網|編輯:楊玉國

  央廣網海西州5月24日消息(記者梁爽)在祖國的大西北有一片土地,被譽為全國最集中的連片特困地區,那裏多民族聚集,貧困程度深、脫貧道路難。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地區,在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群眾不斷激發內生動力,貧困戶相繼摘帽,目前已實現了“脫貧清零”。這裡就是青海省區域面積最大的民族自治州——海西州。

  在青海省海西州柯魯柯鎮安康村一戶新蓋大瓦房中,村民代存忠回憶著過去每天拉著磚,不知道啥時候能過好日子的生活,然而現在他已經在為想買小汽車但沒有駕照煩惱了。“黨的政策好,讓我脫了貧,致了富。”他對記者説。

  2016年以前,安康村貧困人口共有7戶25人,代存忠就是其中一位。村民多以種小麥、青稞、藜麥等為生,農作物自給自足,平時靠打零工補貼家用,多因病、因殘、因學等致貧。

  “趁著年輕,就應該多幫老百姓辦點實事。”33歲的安康村第一書記康軍勝對脫貧攻堅有著自己的打算。

安康村中一片犁好的藜麥地

  2016年,安康村利用扶貧産業資金,開墾出120畝耕地種植藜麥。康軍勝瞅準了村藜麥價格可觀的有利時機,利用村裏閒置的荒灘地大力發展藜麥種植,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到2016年底,村集體經濟為零的“空殼村”第一次有了12萬元的村集體收入。

  康軍勝用村裏第一筆資金為老百姓謀得了很多實惠。為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代繳了醫療保險,為村上的大中專學生每人資助1000元,給7戶貧困戶每戶分紅1500元,再加上貧困戶在藜麥地裏打工的收入,2016年,貧困戶僅藜麥一項就增收了6000元。

  這一年,安康村貧困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從不足3000元達到了11860元。

代存忠曾經住的房子(左)和現在新蓋的瓦房(右)

  政策幫扶下,代存忠嘗到了藜麥種植的甜頭,慢慢有了自己包地種植的想法。他説,原來在藜麥地裏打工,自己就每天跟著技術員學身後學技術,也想著有一天可以自己種藜麥。但由於沒有資金,想法一直沒有落實。

  “530”貸款(針對貧困戶實施的5萬元貸款3年還清0利息政策)實施後,讓代存忠看到了希望。他和妻子貸款5萬元,在村上承包了10畝耕地種植藜麥。因為村上免費提供機器和技術指導,加上自己之前對藜麥種植的了解和藜麥種植技術的學習,他種植的藜麥獲得了大豐收。

  2017年底,代存忠一家僅種植藜麥的單項收入就達到了2萬元。加上村集體經濟的分紅和林業管護員的工資,人均收入達到15000元。

海西州柯魯柯鎮安康村脫貧戶代存忠

  如今,代存忠已經從建檔立卡貧困戶變成了村上的致富帶頭人。他説,今年還要繼續擴大藜麥種植面積,4月已經在都蘭縣流轉了100畝土地,準備5月初開犁下種。

  政策的有力保障,加之村民不斷被激發的內生動力,康軍勝對於脫貧致富更有信心了。他告訴記者,2017年,村裏流轉500畝土地用於種植藜麥和青稞,到年底,村集體收入猛增到了38萬元。

  這筆收入又繼續投入到保障老百姓的民生工作中。村裏將代繳醫療保險的範圍擴大到全村50歲以上的所有人群,為全村的貧困戶分紅7000元,為大中專學生資助7000元,為村上的保潔員每人獎勵1000元,並代繳了全村的飲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所有費用。2017年底,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3046元。

  “脫貧不能光靠政府扶持,要像小雞一樣刨食才會有食吃,現在越幹越有奔頭。”代存忠説。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