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畬民下山,白茶引路——福鼎各村鎮的致富山海經

2018-05-30 16:55:2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柏洋村村景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萬戴):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地區既是中國重要的畬族聚居地,也是亞洲最重要的白茶産區之一。雖然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文化傳統,但是由於山區地理複雜、耕地稀少、山民散居等因素所限,這裡曾經長期處於貧困狀態。近幾十年來,隨著“下山安居”與“脫貧致富”道路的不斷探索,福鼎各村鎮走出了一條條獨特的致富“山海經”。

  福鼎市赤溪村是一個閩東地區典型的畬族村落,下轄一個中心村兩個自然村,共415戶1815人,畬族群眾佔全村人口的40%。這個小山村還有另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扶貧第一村”。這個“第一”,首先是其扶貧工作開始於全國之先。30年前,這裡集“老、少、邊、窮”于一體,280多戶村民分散居住在14個“五不通”的偏遠自然村,可以説是集各種致貧元素于一身。赤溪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介紹説,1984年,《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一封讀者來信,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貧窮狀況見諸報端,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關注,中國幾十年來的脫貧攻堅戰由此拉開序幕:“下山溪自然村是離我們中心村最偏遠的一個小山村,足有7.5公里。1984年,在福鼎縣任新聞科長的王紹據同志聽説我們赤溪村(下轄)這麼一個貧困的小山村,六次深入大山去調研他們的貧困狀況。經過他六次深入調研,以讀者來信的形式寫了《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配發評論員文章《關懷貧困地區》,1984年6月24日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同年9月份,中共中央就出臺了文件《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同時我們國家也開始了扶貧開發工作。”

  知易行難,山民尤其是畬族群眾分散居住的現狀,導致了“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尷尬狀況。曾經陪同王紹據進行考察的赤溪村前支部書記黃國來,講述了當年下山溪自然村生活的艱難狀況:“當時(下山溪)22戶居民,分佈在6個地點。(房子房頂裂縫)上面能看見長長的天空,地上泥濘不堪,(山民)困在這裡。吃的是爛地瓜米(當地用紅薯和大米同煮的一種飯食),生活過得很困難。吃的菜就是山上的野菜,放一點鹽巴。”

  為了真正讓這些在深山中的農民脫貧致富,寧德政府和各級相關部門在三十年裏,進行了歷經十年的“輸血”就地扶貧、十年“換血”搬遷扶貧、十年“造血”旅遊加産業扶貧的艱苦歷程。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散居14個自然村的350戶山民全部下山安居,集中力量發展致富産業。而進入新世紀以來,太姥山景區的旅遊業發展,成為了當地多個村鎮脫貧致富的核心産業之一。赤溪村黨總支書記杜家住介紹説,“我們赤溪村30年的脫貧攻堅工作,主要得到黨的好政策大力扶持,通過村幹部和群眾的艱辛探索,走出了一條鄉村旅遊産業的道路。我們發展鄉村旅遊産業,主要是依託太姥山景區的生態大旅遊。我們赤溪村現在發展的目標是‘旅遊富村、農業強村、文化進村、生態美村’。去年,我們村財政收入達到8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6600多(元),脫去(擺脫)了貧困。”

  而脫貧致富的農産品支柱,則是福鼎享譽全球的白茶。白茶不僅僅為福鼎帶來了國際聲譽,也為農戶帶來了走向富裕的希望。據統計,福鼎市通過茶葉龍頭企業引領,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8萬多個,4200多名貧困群眾通過茶葉平均增收6000多元。2017年,福鼎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為中國茶葉扶貧示範縣。福鼎知名白茶企業負責人邵克平,對於白茶産業發展拉動脫貧的模式深為贊同:“(我們企業)的四個基地,在福鼎最邊緣的、不靠海的三個鄉鎮。我們以每一個核心基地為主,把周邊農戶帶動起來,4500畝(茶田)全有機種植管理。我們現在做的一種模式,就是建立標準化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通過我們自己管理再來帶動合作社(與農戶)。”

  與此同時,大學生返鄉創業也成為了帶動農戶脫貧致富的一條新道路。赤溪村大學畢業生杜贏,正是看準了家鄉白茶的發展機遇,與鄉親們共同發展,以互聯網為平臺,將電商模式帶入山村:“2014年我們就開始嘗試做電商,一直做到去年。我們也選擇通過微信等媒體進行推廣。2016年我們也註冊了自己的品牌‘赤溪白茶’,這幾年我們也會去參加一些大型的茶博會,來推廣我們的這些品牌。”

  下山安居、發展致富産業,赤溪村的脫貧致富路,是福鼎多個村鎮致富道路的縮影。每個村鎮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致富道路,也有著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共同方向。福鼎市柏洋村黨委書記王周齊,這樣總結本村脫貧致富的三個階段:“發展共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90年代,以農業為重,解決溫飽,促進農業品種上的變化:一個是水稻、一個是水果、一個是茶葉;第二個階段是2000年國家出臺生態高速公路建設(政策),我們移民搬遷了65戶、(共)3個自然村。目前我們把山上75%(的山民)基本上搬遷下來,如今山上還剩餘27戶;第三個階段是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們提出了‘文化強村,建立四有新村’,建設與規劃致富産業,發展人才、傳承文化。”

  

柏洋村永和文化園

  

赤溪村“中國扶貧第一村”石碑

  

赤溪村道路

  

赤溪村精準扶貧展示館

  

赤溪村景色

  

杜家住書記介紹脫貧情況

  

返鄉創業大學生杜贏

  

畬族山民當年使用的農具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