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水到渠成共發展】“南水”北上四年 水源地居民端上“綠飯碗”

2018-06-01 11:24:5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廣網|編輯:杜軍帥

  央廣網南陽6月1日消息(記者王晶)“又喝到家鄉水了。”擰開水龍頭,雪白的水花很快躍出,作為一個喝漢江水長大的陜西人,每次李飛在北京家中飲水時總有股説不出的甘甜愜意。

  千里跋涉的進京江水中,七成用於自來水廠供水,超1100萬人收益,而水源的起點則在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

  要想喝到這捧丹江水,並不容易,需途徑1432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期間跨越700多條河流,而中線工程向北送水的“水龍頭”——渠首,就在河南南陽。

  可以説,進京的“南水”,與南陽這個城市息息相關。

  有人形象的把南陽比做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井口”,蜿蜒的主幹渠將南陽和京津冀地區緊緊連接起來。“清水北上”四年間,為南陽帶來了哪些改變?水源地南陽的“綠色”轉型又帶來哪些思考?與受水區“聯姻,水到渠成”該如何實現共同發展?近日,南陽市副市長孫昊哲就此接受了央廣記者專訪。

  

  河南省南陽市委常委、南陽市政府副市長孫昊哲接受記者採訪  央廣網記者王晶  攝

  談生態

  水源地居民端上“綠飯碗”

  “以前,淅川縣渠首大壩附近有一處位於村裏的港口,風大一些,水庫就好比一望無際的大海,白浪翻滾。“很多人難以想像,河南人也有以打漁為生的。”剛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調任至南陽市不久的孫昊哲,坐在一家扶貧項目産業園裏,向記者回憶著這個漁民村的往昔。

  但如今,距離這個小港口不遠處的渠首水源保護區內,以前水面密集的養魚網箱已不復存在,代之出現的是碧波盪漾的水面,其周圍也豎起了綠色保護網,設置了多條生態帶,將水源與外界隔離。而孫昊哲口中提及的港口也早已實施封閉式管理。

  改變發生在三年前。為了保護幹渠內的水質,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的淅川縣,其庫區周邊設有一條鐵律,如今眾人皆知,有樹不能伐、有魚不能捕、有礦不能開、有畜不能養。可在孫昊哲看來,這裡守著“大水缸”,握著“水龍頭”,也因此戴上“緊箍”。

  對於附近的居民來説,保護好了水源地的生態環境,同時又會涌現出另一個新的問題。

  “如果農民無法從事這些産業,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淅川百姓,如何實現脫貧?”孫昊哲談到,既要將污染危險降到最低,也要積極調整産業結構,推進産業轉型升級。

  以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出水口”的張河村為例。這裡曾是有名的辣椒村,紅火時,曾帶動周邊發展鮮椒種植20多萬畝。然而,由於這裡是核心水源區,種辣椒施農藥化肥會造成丹江水氮磷超標。因此,2013年村裏開始發展軟籽石榴種植,一來能保持水土,二來結的果子能賣錢,最為關鍵是不用施化肥農藥 。

  “水質是1,其他産業為0,如果水質好,其他産業會越來越好。”孫昊哲介紹稱,目前已有67家企業入駐淅川,投資軟籽石榴、薄殼核桃等生態農業,30多萬畝荒山披上綠裝。

  據粗略統計,現在的淅川縣已有6.5萬農民捧起“生態碗”、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而這些,都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分不開。

  眼下,在南陽,茶葉、金銀花、獼猴桃、食用菌、中藥材等生態産業帶逐漸崛起,“在保水質的同時,南陽市也應得到更多受水區的幫扶,從而更快地實現脫貧,”孫昊哲告訴記者,北方人民作為直接受益者,在經濟等很多方面得到較大發展,但供水地的經濟、生態發展仍是目前亟待關注的問題。

  談“反哺”

  對口協作、幫扶“雙城記”

  孫昊哲其實有兩個身份,一個是河南省南陽市委常委、南陽市政府副市長,另一個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他覺得,對口協作南水北調工程給包括南陽在內的沿線各地搭建了一個橋梁、一個平臺。“在此過程中還是要發揮出各自的優勢去體現協作。”

  一渠清水永續北送,南陽市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與早已與北京市確定對口協作關係,“良緣”由此而始。

  2013年3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工作方案》,提出受水區與水源區對口協作等政策。

  不久前,中關村南陽科技産業園成立,位於南陽市中心城區東南部,依託北京中關村的優勢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孫昊哲介紹説:“目前基地已入駐26家企業,有12家是從北京遷過來的,不乏在全國名列前茅的軟體公司。”

  本土企業“走出去”,南陽的企業也在“走進”北京中關村。

  目前,南陽的二機石油集團、防爆研究所、華泰建材、金冠電氣、宜和城保等5家企業已在中關村設立研發分中心和銷售分部,孫昊哲舉例稱,金冠電氣公司借助華北電力大學平臺研製的電動汽車快速充電樁設備,已投入市場。

  記者了解到,目前南陽市還借助中關村的工作體系和創新網絡,主動與北京市的專業園區、中關村的專業協會和産業聯盟、清華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一些仲介服務機構和園區開發企業親密接觸,積極推介南陽,廣泛收集信息,迅速反饋意見。

  “目前,我們結合雙方的優勢,圍繞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産業提升轉型的承接,加快科技成果轉換,也向北京引智引技,”孫昊哲表示。

  2012年,北京市出資5000萬元,加快水源地産業結構調整。此後,每年拿出上億元,支持南陽發展,如今已成為“常態”。但其實,對南陽而言,“對口協作”不單單是“對口支援”。

  如果從對口協作這個角度來説,引資,首先是最大的訴求。“目前由北京的國有企業對南陽進行組團投資的生態産業園,正在探討過程中,這也是協作發展的一個新模式。”而孫昊哲提到的生態産業園,位於淅川縣丹陽村的渠首附近,為保護水質,當地其他産業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只能發展生態産業。可生態發展要求非常高,當地不論是資金還是技術上都沒有足夠實力。

  “我們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我們能夠拿出資源,讓企業能夠盈利。但首先還是要先滿足産業本身的需求,其次,找到一種雙方共同發展的利益結合點。”

  此外,孫昊哲還介紹,近些年國家層面一直提倡的京宛合作,對南陽的扶持力度很大,從資金、項目到人才、醫療,覆蓋多個方面。他認為,北京和南陽應是共同促進、共同發展,保南陽的水質就是保北京的水質,促進南陽發展也是促進北京的發展。

  談人才引進

  産業領軍人才最高支持一億元

  肩負“護水”與“發展”雙重任的水源地,靠什麼實現共同發展,引擎究竟在哪?孫昊哲直言,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而面對眼下始於去年春天的“搶人大戰”,南陽也沒有缺席,出臺多項政策招攬人才。

  “對兩院院士、外籍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等國內外頂尖人才(團隊)給予最高5000萬元支持;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或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其他高層次産業領軍人才(團隊)給予最高1000萬元支持……”

  今年2月初,南陽市向全國的人才精英開始拋出“橄欖枝”,出臺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諸葛英才計劃”加快建設人才強市的意見》(以下簡稱“諸葛英才計劃”)。

  孫昊哲向央廣網記者介紹道,以上細則其中包括:高校畢業生也能享受三年政府補貼;對來南陽市創業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本科畢業生,優先入駐創新創業平臺,初次創業可給予5000元創業(開業)補貼並根據項目吸納就業能力、科技含量、潛在經濟社會效益、市場前景等因素,給予2萬元至15萬元資金扶持。

  政策出臺三個月後,南陽市還于天津成立的南陽首家駐外人才工作站——打開了南陽在京津冀地區招引高層次人才的新局面。

  一個地處盆地的內陸城市,緣何重磅出擊招才納智?在孫昊哲看來,推進“人才大戰”新政,是要真正把“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為水源地建設提供“智力引擎”。但他同時也認為,城市間的人才引進,與當地的産業是有關聯的,要形成共鳴,南陽的人才吸引政策也要與本地的産業發展需求結合起來。

  “你光出政策不行,得先讓他們先來了解、感受,這兒是不是適合自己長久發展的平臺,這也正是眼下南陽市吸引人才創業就業堅持的根本理念。”

  他向記者舉例説,比如,北京市對南陽的部分教育支援項目,有關高校在合力推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進南陽”的項目,也就是碩士、博士團可以先來到南陽市“考察”,這樣不僅能讓他們感受南水北調精神,同時基礎薄弱有巨大上升空間的南陽,也將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創業的機會。

  截至目前,這場人才爭奪“大戰”已經蔓延至20多個城市,且“招數”仍在不斷加碼升級中,孫昊哲談到:“對於吸引來的人才,我們不能總和他們談社會貢獻,要先形成一種良好的發展空間和環境,讓人才自願留在這兒。”

  他反復強調説,集聚優質人力資源也好,優化城市人才和人口結構也罷,絕非一日之功,僅僅拋出吸引人才的福利政策是不夠的,包括南陽在內的各城市還應在人才創業就業的環境上多下功夫。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