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脫貧攻堅在行動】廣東河源:“私人訂制”脫貧經 致富路上走得歡

2018-06-27 18:00:2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網|編輯:靳松

  

  村民在連平縣三角鎮石馬村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裏勞作 (李文亮 攝)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李文亮)6月26日下午,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三角鎮石馬村的蔬菜種植基地,44歲的何輝蘭正和村民一起採摘成熟的青菜。加入合作社種植無公害蔬菜後,過去曾經貧困的何輝蘭家裏年收入能達1.6萬元。

  何輝蘭生活的變化得益於當地因地制宜發展的大棚蔬菜産業。26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委農辦主辦的“脫貧攻堅在行動 鄉村振興看南粵”網絡主題採訪活動第二站來到廣東省河源市,在這裡有著很多的“何輝蘭們”。産業幫扶,科學種植,正拓寬著群眾的“脫貧致富路”。

  産業扶貧是拔“窮根兒”的治本之策。“要脫貧也要致富,産業扶貧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曾經強調,産業要適應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創新完善。河源市的扶貧攻堅工作就很好地踐行了這一理念。

  地處龍川縣義都鎮西北部的桂林村,是省定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對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為57戶164人。這裡同時也是一個有著紅色基因的山區村,龍川八景之一的高峰—“大帽山”就坐落在這裡,該村種茶歷史悠久,村民利用山高、氣溫低的優勢,廣泛種茶,全村509戶2229人中,就有500戶種植茶葉,種植面積約5000畝。

  

  龍川縣義都鎮桂林村的茶葉科技種植示範園 (李文亮 攝)

  瞅準了這一獨特的産業優勢,幫扶單位深糧集團先是出資修好了多條茶山路,又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華南農業大學茶葉研究所專家以及縣農業局、外地技術人員到該村上課培訓,提升茶農種茶、管理、炒茶、銷售技能。

  每隔一段時間,華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鄭大睿博士就要到桂林村來傳授種茶技術,在他的實地指導下,農戶們改變了過去粗放的種茶方式,低産茶園得到了改造,茶葉産量和品質有了大幅提升。

  現在走進桂林村,隨處可見茶園。村主任鄒錦輝説:“茶葉不只産量高了,品種也更豐富了,由過去的單一綠茶發展到紅茶、白茶等等,茶葉年産值達到1500萬元,人均增收1900多元,去年底,村裏75%的貧困戶已經脫貧。”

  

  連平縣三角鎮石馬村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 (李文亮 攝)

  地處廣東北部的連平縣三角鎮石馬村,並沒有特別優勢的傳統産業。駐村扶貧幹部們調研摸底發現,村裏水資源豐富,土地平整肥沃,經華南農業大學土壤檢測所測定,該村土壤達到國家一類土壤標準,非常適宜種植蔬菜。工作隊據此確定扶貧方向: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業。

  通過流轉土地,村裏建立了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以種植油菜、豆角、番茄、茄子等十幾個品種為主,由石馬專業合作社負責實施管理,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種植。

  作為新時期精準扶貧産業項目,石馬專業合作社引進深圳市鑫輝餐飲服務管理有限公司作為合作夥伴,採取定制生産模式,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生産模式,將村裏43戶158人貧困戶全部納入其中,從2017年5月至今,已經穩定生産165萬斤優質蔬菜,銷售額達247萬元。

  石馬村駐村第一書記周金苔介紹説,之前村民種植水稻等,一畝地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現在有了蔬菜種植基地,又建起了大棚,貧困戶每畝最低收入都有一萬五千元!

  扶貧開發確定項目因地制宜,就找對了路。除了桂林村的茶,石馬村的菜,河源市還有很多特色産業,像佗城鎮佳派村的光伏發電産業、紫市鎮的“鴿光互補”農業生態項目、上坪鎮的“十里桃花、萬畝桃園”鷹嘴蜜桃種植項目等等,因為這些項目真正符合當地實際,成了脫貧攻堅中的“造血”項目。統計顯示,2016—2017年,河源市貧困人口持續減少,8.5萬人達到脫貧標準,佔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72%。2017年,全市建檔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450元,比幫扶前增加3890元。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