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為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2018-07-19 09:10:5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隋艷霞):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研討會18日在武漢舉行。與會人士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産黨在新的時代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選擇。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立足基本國情,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在改革中保障人權,在開放中發展人權,實現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歷史性進步。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徐顯明在研討會開幕式致辭中説,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舉辦這次研討會的目的,就是總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人權建設的經驗及所走過的道路。他認為,四十年來中國人權建設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我們産生了自己的人權理論、有了自己的人權思想,全社會的人權觀念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我認為這是我們最大的成就。這個成就的本體是習近平同志關於人權的一系列論述,這些重要的論述構成了中國人權理論的核心;第二個成就就是我們的制度成就。以憲法為核心的關於人權保護的一系列制度建立起來了,已經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人權保護的制度體系;第三個成就是我們在人權實踐上的成就。(例如)改革開放這四十年,我們對聯合國脫貧的貢獻超過了整個世界的70%,我們脫貧的人口接近八億人,整個中華民族將擺脫貧困;第四個方面是中國人權參與國際上的交流和對人類的貢獻,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內瓦發表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之後,而這個思想已經寫入了聯合國的文件。所以概括地説,我們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人權發展道路。”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教授認為,當代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既承受著來自外部的壓力,又受到內部動力的推動。回顧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可以看到,改革開放為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他説:“中國不斷推進人權保障有其深刻的內在動力,這種動力來自於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全球交往。中國當代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改革對社會規範體系産生了衝擊作用。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規範體系的基本特徵是集體本位和個人義務本位,而市場經濟體制卻要求保障個人的各項基本權利。”

  常健認為,正是改革開放為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提供的內生動力,保證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各項成就的可持續性。他強調,只要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動搖,中國人權事業就會不斷向前推進。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李雲龍認為,同西方國家相比,中國人權發展的特殊性在於,中國是在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的情況下開始發展人權的,在這種情況下,解決生存權和發展權就成了突出問題,而實現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關鍵在於發展經濟。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政府和人民不斷開拓進取,勇於探索和創新,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這對許多發展中國家有著啟發和借鑒意義。他説:“儘管世界各國的國情不同,社會政治制度有差別,但所有發展中國家在人權發展過程中,都面臨同中國相似的問題。比如如何正確處理人權全面發展與優先選擇的矛盾?如何在人權發展中保持漸進性與飛躍性的統一?如何做到既維護國家主權又促進國際人權合作?中國人權發展較好地處理了這些矛盾關係,實現了相對均衡、平穩、協調的人權發展。由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同中國有相似處境和地位,中國人權發展經驗對這些國家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研討會上,來自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人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代表一百餘人,圍繞“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理論創新”、“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實踐成就”、“改革開放與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