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中國紀實·2018】扶貧先扶志 看合肥下塘人如何“點餅成金”

2018-07-20 09:29:0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范琪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雅琪 李岩 閻蔚 武詩韻 王司辰): “扶貧先扶志”——窗外矮矮的土房上刷著紅紅的字,裏面卻不像有人在住。一路上有點冷清,零星碰到幾位行進的路人,看起來都是村裏上了歲數的長輩 。據説不少“貧困戶”在本地一個燒餅培訓基地“回個爐”竟成了“致富戶”。於是我們一行人來到長豐縣,看看他們怎麼“點餅成金”

下塘燒餅培訓基地

  進了燒餅培訓基地,裏面可真是“熱”“鬧”,外面驕陽似火,不大的屋裏更是被炭火烤得蒸騰。三四十號身著白褂的男女圍在面案,爐火旁專注的跟著師傅揉面,打餅。

  下塘燒餅是安徽合肥傳統名吃,起源於漢代。烤制燒餅的工具,上為天鍋,下為地灶。灶中生起木炭火,發面裏裹上鮮肉,搓圓按扁,再滿滿地拍上芝麻,揪起來,一個反手翻在手背上,貼在泥封的天鍋上,待面餅隆脹起來呈現金黃色,這餅便可以用鐵鉗夾出待客了。白居易詩有“面脆油香新出爐”,用來形容這下塘燒餅可謂再合適不過了。

下塘燒餅協會會長葛德貴

  燒制過程聽起來容易,想做出地道的下塘燒餅還需要紮實的手藝。葛德貴説:“幹蔥老薑陳豬油,牛頭鍋制反手爐,面到筋時還要揉,快貼快鏟不滴油。”

  下塘燒餅培訓基地會長葛德貴這樣形容他傳授的燒餅製作訣竅。烘烤燒餅用的是穹形吊爐,爐壁懸在炭火的上方,火勢能夠達到均勻。此外,和面、揉面、烘烤均有一整套工序的完美操作,才能使燒餅酥脆可口,還有冷卻後不變硬的特點,非常符合現代社會快餐速食需要。下塘燒餅不僅走出了下塘鎮,還走到了合肥、上海、南京、煙臺等地。

  自2017年第一期“下塘燒餅”技能培訓班正式開班,目前經過培訓的燒餅製作從業人員已達800多人,據了解,接受過培訓的人員目前的人均月收入達7000元左右。

  長豐雙墩鎮羅北村村民陶有倉和葉道翠夫婦曾在廣州打工多年,每天起早貪黑,每月總收入4000元,依然無法供養留在老家的父母和養育帶在身邊的兩個女兒。想起當年在廣州打工的生活,陶有倉難掩辛酸。陶有倉説:“以前在外打工沒有技能收入很低,兩個女兒帶在身邊各種費用又很高,根本攢不下錢,早晚都想回到老家,但是回家又不知道幹什麼。我們是困難戶,長豐縣政府又有這個精準扶貧的政策,在下塘燒餅培訓基地對我們進行了培訓,這些都是免費的。”

長豐雙墩鎮羅北村村民陶有倉和葉道翠夫妻

  下塘燒餅培訓基地除了對他們進行了免費的培訓,還幫他們開了家燒餅鋪。現在燒餅鋪每天都至少能賣出一千個燒餅,凈賺上千元。今年他們蓋起了二層小樓,他們用勤勞和技能真的將土燒餅烙成了黃金餅。説到這些,葉道翠就笑得合不攏嘴。葉道翠説:“我們真的是窮怕了,説句心裏話人一窮到哪都被看不起。我們下定決心做燒餅,只要能掙到錢我們不怕累。現在和原先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幾年都見不到父母一面,過年我們都不回,房子下雨天會漏雨,要用油布蓋在床上。現在我們住上了120平米的房子,裝修就花了20多萬。我們現在回到家就不想回去了,能在家多陪陪孩子,看看父母。”

  下塘鎮燒餅協會會長葛德貴告訴我們,像這樣的貧困戶,通過打燒餅擺脫貧困狀況的實例還有很多。協會配合政府,以特困戶、低保戶為精準扶貧對象,一對一,手把手加大力度培訓,使貧困群體早日掌握技能,協會將優先、重點推薦貧困人員走向從業崗位早日脫貧致富,讓更多的青壯年願意回到家鄉安身立業。

燒餅培訓中的學員

學員學習貼燒餅

食客品嘗剛出爐的燒餅 

食客品嘗剛出爐的燒餅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