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選好了 增收妥妥的(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2018-08-05 12:16:29|來源:人民日報|編輯:金近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5日 01 版)

  黔境多山,下雨更是尋常。

  車行貴州省貴定縣雲霧鎮的大小丘陵間,一陣驟雨方歇,追雲逐霧中,燕子岩村已在眼前。這裡地處偏遠,人均只有七分地,是貴定縣22個深度貧困村之一。

  前些天,村裏流轉土地養殖的首批小龍蝦成熟,經鑒定品質優良,訂單順利落實,駐村幹部松了口氣。此前,兩個養殖扶貧項目都沒能在燕子岩村落地。“萬一不掙錢,地流轉了,我靠什麼吃飯?”貧困戶祝來武的擔憂,有一定代表性。

  村民心結咋破?合同規定,龍頭企業承擔風險,每畝每年給村裏交400斤小龍蝦收益,其中70%用於貧困戶分紅,30%留作村集體發展資金。算盤撥拉好幾遍,47戶貧困群眾動了心。

  拿到3畝地2100元的流轉費,祝來武更加期待年底的分紅。村裏趁熱打鐵,鼓勵村民自己養殖,爭取將規模從現在的40余畝擴大到300畝。

  貧困地區大多産業基礎弱、資源稟賦差,貧困群眾大多市場意識弱、抗風險能力不足。實現穩定脫貧、逐步致富,發展産業是關鍵。各地因地制宜、長短結合,著力精準定位育産業、久久為功謀長效,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為貧困群眾廣開增收之門。

  選準産業,還須保持定力

  “扶貧産業,不能只看短期效益”

  種棗,能成?

  重慶市雲陽縣泥溪鎮樅林村,駐村幹部聶勝川的提議,讓不少貧困戶驚訝。這也難怪,祖祖輩輩,從沒誰家種過,十里八鄉也沒見過。

  聶勝川的信心,緣于專業的檢測結果。之前,縣農委的專家進村把脈:無論是氣候還是土壤條件,這裡都適宜棗樹生長。

  “還有個因素,剩餘的貧困群眾脫貧基礎更差,要考慮他們的實際生産能力。”聶勝川説,棗樹耐乾旱、病蟲害少,管理要求不高,“貧困群眾很快就能上手。”

  雲陽選擇扶貧産業有嚴格規程,縣裏建立主導産業認定標準,深入分析貧困村基礎條件及産業現狀,精準制定産業規劃和扶持辦法。在制定規劃、策劃項目、督促實施等關鍵環節,縣農委派出10個科技服務團,對162個貧困村開展實地調研,準確掌握貧困村産業發展基礎、發展優勢、存在的突出問題等,及時予以指導。

  去年,樅林村3萬多株棗樹苗到位,505畝棗林有了初步模樣。“可以賣青棗,也能賣幹棗,縣裏基本沒有種的,也算是人無我有。”聶勝川手裏,還有一張牌可打,“樅林村毗鄰旅遊區,鎮上計劃將這片棗林納入其中,跟觀光、採摘結合起來。”

  “扶貧産業,不能只看短期效益。”甘肅省通渭縣結合全縣規劃實施的果品、花椒、中藥材“三個十萬畝”産業,根據貧困戶發展意願,分區域突出果品、花椒、草牧、中藥材等特色産業優勢。“點面結合”配套發展,實現區域産業持續發展和貧困戶穩定增收。

  湖南省洪江市統籌黔陽冰糖橙、托口楊梅、安江香柚等當地名優果品資源,幫助九成以上貧困戶融入支柱産業,脫貧增收有了長遠保障。

  農業産業培育週期長,市場行情卻瞬息萬變。選準了産業,還須保持足夠的定力,久久為功,方見長效。

  山西省吉縣上東村,種了一輩子地的李青凡,幾年前大著膽子種起了蘋果。靠著4畝果園,一家人摘了窮帽。家家有果園的上東村,去年底整村脫貧出列,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

  吉縣位於呂梁山區,溝壑縱橫,土地貧瘠,怎麼改變傳統農業結構、加快脫貧進程?縣裏多次論證,根據當地海拔高、溫差大、光照足的條件,確定發展蘋果産業。

  路子選好了,縣裏免費提供樹苗,可一些貧困群眾起初並不買賬,擔心蘋果産業能不能做起來。

  吉縣把突破口放在改善基礎條件和公共服務上,鍥而不捨投入。近年來,吉縣累計整合涉農資金1億多元,集中用於蘋果産業,完善果園水電路等基礎設施。

  “身邊人、身邊事最有説服力。”吉縣縣委書記郝忠祥説,一大批像李青凡那樣的貧困戶成功脫貧,吸引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投身蘋果産業,這也是縣裏“咬定蘋果不放鬆”的重要動力。

  如今,吉縣蘋果已發展到28萬畝,實現“三個80%以上”:果農佔農民總數的80%以上,果農人均果品收入佔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靠蘋果産業脫貧的佔貧困戶總數的80%以上。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