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電視劇40年:緊貼時代脈搏 反映人民心聲

2018-08-09 15:44:53|來源:人民網|編輯:楊磊

  原標題:緊貼時代脈搏 反映人民心聲(光影視界·“迴響40年”系列②)

  現實題材電視劇40年:緊貼時代脈搏 反映人民心聲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40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一個巨變時代,從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到衣食住行,都發生了“現代化”的新變。藝術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現實題材電視劇就是這段“活的”歷史形象,生動的直觀反映。回顧40年,現實題材電視劇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遷,提供了怎樣的藝術啟示?

    80年代

    選材受改革文學思潮影響

  改革開放之後,電視機逐漸普及,電視成為人們接收信息非常便捷的窗口,電視劇也逐漸成為最普遍的藝術需求之一。上世紀80年代,電視臺制播一體,電視劇大都是電視臺自製自播,省級以上電視臺幾乎都有自己的電視劇部(後來改為製作中心,再後來改為製作公司)。這一時期的電視劇,是電視傳播技術與文藝剛剛結緣,在選材上受當時文學潮流影響,現實題材電視劇直接從小説中取材,電影也是如此。“改革文學”思潮是當時現實題材小説的主要內容,其主旨是思考現實、呼喚改革,涌現出一大批作品,深受社會關注。比如《喬廠長上任記》《新星》《蹉跎歲月》等,這些作品被拍成電視劇後都産生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可以説,早期的現實題材劇,基本上圍繞“改革開放”的思路展開,這也是當時文藝的主潮。電視劇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不可能脫離這個文藝主潮。這也就是早期現實題材劇為什麼掀起了一股“改革風”,併為電視劇贏得了觀眾。《女記者的畫外音》《巴桑和她的弟妹們》《雪野》《眷戀》《葛掌櫃》《有這樣一個民警》《籬笆·女人和狗》《蒼生》《平凡的世界》等,都是聚焦現實生活的變革。

  生活向前流動,“變”是最大特徵。這一時期現實劇的主題相對集中,人們都懷著美好的願望,希望創造富裕、美好的生活,整個社會對未來充滿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憧憬。這一時期的現實劇比較單純也比較純凈,矛盾衝突往往是觀念、性格上的衝突,與保守思想、落後觀念、僵化體制鬥爭,掙脫有形無形的束縛,思想打通了,矛盾就解決了,還沒有涉及更深的利益衝突,基本上局限在個人品質道德層面。此一時期的現實題材電視劇理性成分較重,最突出的特徵是真誠,通過藝術的審美方式承擔社會改革的思考功能,“收視率”還沒有出現,也就不可能干擾電視劇的創作。大家創作電視劇,是衝著藝術對現實的思考與反映而去的,主旨是要表達。

    90年代

    呈現社會蛻變與斑斕生活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的不斷拓展,現實面貌逐漸複雜多樣,反映現實生活的電視劇也走過了那個單純時期。

  《渴望》的出現,引起廣泛關注。該劇情節跌宕,多重矛盾交織,最大特點不再是集中寫改革與反改革,而是寫這個轉軌時代的人物命運,而且是市民的命運,塑造了宋大成、劉慧芳、王滬生、王亞茹等一代都市人的鮮活形象,這也源於改革大潮最早從農村開始而逐步波及都市。隨著農村改革,農民擺脫土地束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打工潮悄然興起,《外來妹》來了。該劇反映廣東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這是新的機遇、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很有時代氣息。離開鄉土打拼,新的機遇改寫了許多農村青年的命運。該劇引起很大反響,就在於它第一次聚焦外來務工人員的命運,生動展現了趙小蕓、阿芳、鳳珍、靚女等女青年的不同命運,還有她們難以駕馭的愛情。農村青年進城帶來了新的故事,城市青年出國也帶來了新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打開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戶。該劇通過主人公王起明的經歷展現真實的美國情景,令觀眾大開眼界。社會越來越多樣化,生活越來越複雜,人們也難免迷惘。《編輯部的故事》通過《人間指南》編輯部幾位編輯遇到的各種事情,展現社會萬花筒般的多彩與斑斕,形形色色的人物、無奇不有的事情以及種種社會話題,都匯聚到了這個編輯部,訴求“人間指南”。該劇是我國第一部情景劇,寓莊于諧的喜劇風格與各種社會現象吸引了觀眾。社會多樣化了,新現象層出不窮,人們需要解讀和理解。社會在變化,原來的道德與風俗被商品大潮衝擊著,社會將往何處去?《大潮汐》《情滿珠江》《黑槐樹》《牽手》等作品展現不同的現實圖景,從農村到都市,從國內到國外,傳遞了豐富的生活信息,敘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令觀眾目不暇接。

  現實的面目日新月異,新鮮而陌生,電視劇緊緊追逐生活的步伐。經濟在發展,腐敗也在滋生,《走過柳源》《蒼天在上》《大雪無痕》等作品直面反腐敗問題,彰顯掃黑除惡理念,贏得觀眾青睞。世紀之交,一批軍旅現實劇《突出重圍》《DA師》《導彈旅長》等,聚焦軍事變革,表達時代要求,呼喚民族精神,被觀眾喜愛。總之,現實在變革中不斷展現新的內容,現實題材電視劇幾乎是與生活同步,對現實生活做出了多樣化的展示呈現,表現了社會的蛻變與生活的斑斕。

    新世紀

    當以藝術回應現實問題

  進入21世紀,社會現實越來越複雜,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不同區域、不同階層以及多樣化價值觀,形成了差異化的複雜局面,現實題材電視劇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也就不可能像從前那麼簡單。面對複雜的現實,哪些生活現象可以入戲,哪些不可以入戲,成了一道難題,人們看到的大都是輕喜劇,諸如《鄉村愛情》《張小五的春天》《媳婦的美好時代》《金婚》《北京愛情故事》《父母愛情》《杜拉拉升職記》《老大的幸福》《幸福來敲門》《幸福生活萬年長》《全家福》《歡樂頌》《小別離》《馬向陽下鄉記》《溫州一家人》等等。這些作品,僅從名字就能感受到喜慶、溫馨與和諧。可以説,一種以“娛樂”為主要功能的“輕喜劇”逐漸成為現實題材電視劇的製作模式。

  輕喜劇,故事多集中于家庭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子女教育、老人贍養等問題,或單位同事之間、朋友之間、閨蜜之間,往往是觀念分歧、代溝以及陰差陽錯的誤會引起矛盾衝突,經過一番互不相讓的強情節衝突,最後雲開霧散,迎來大團圓。輕喜劇模式,確實生産了一些優秀作品,給人輕鬆愉悅的審美感受。但是,“模式”畢竟是一種有限套路,使現實題材電視劇對現實的反映還不夠廣闊、不夠深刻、不夠有力。現實題材電視劇追蹤現實生活的熱情和能力減弱了,提供的信息量遠遠落後於現實自身的含量,藝術觸角的遲鈍等等,使觀眾對現實劇的期待值與關注度在降低。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指出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品質、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倣、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産、快餐式消費的問題”。“機械化生産”“千篇一律”,就是模式化生産。“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事實正是這樣,凡能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作品,一定會被觀眾熱切關注。

  要創造高峰,就要知難而上,承擔藝術應當承擔的時代責任,主動以藝術思考回答現實問題。這就是時代命題,也是藝術答卷。藝術作品的品質,在某種意義上就體現為思想內容的含量,體現為藝術承擔時代責任的力量。

  文藝不僅有娛樂功能,更有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後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現實題材電視劇最有理由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直面現實,回應時代。時代使命就是文藝的主題,尤其是現實題材文藝的主題。現實題材電視劇,能否再創佳績,再度引領文藝創作的潮流,就在於能否真切、藝術地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新時代的文藝,應當是緊貼時代脈搏、感應時代要求、反映人民心聲的文藝,應當是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推動社會進步的文藝。

  (作者張德祥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