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高速通 事事通(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暢行高速公路 共話改革發展)

2018-08-17 10:18:09|來源:人民網|編輯:谷士欣

  航拍廣深高速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伴隨著公路拓展,中國的城市群開始崛起,經濟圈逐步擴大,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公路建設突飛猛進。1978年,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89萬公里,公路密度9.27公里/百平方公里。2017年底,全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3.6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國公路網密度達49.72公里/百平方公里。據交通運輸部介紹,今年中國將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000公里,預計到“十三五”末,國家高速公路主線將基本貫通。

  近日,記者走訪了沈大(瀋陽-大連)高速、廣深(廣州-深圳)高速沿途各地,乘車體驗幾條著名高速公路,深刻感受到了高速公路為各地發展帶來的活力。

  一條高速公路,一次運輸轉型

  關於“加速度”的絕佳證明

  “飄啊飄,月亮照我去廣州;搖啊搖,一路搖到大沙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深圳到廣州需要經過兩個渡口,旅客往往要早上出發,晚上抵達,“百里廣州一日還”。

  1997年,廣深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運營,跨越珠江口兩岸,串聯起廣州、東莞、深圳三地,打通南粵大地的“交通末梢”。依託廣深高速,形成了廣州、東莞、深圳經濟走廊。暢通的高速公路不僅為地方經濟發展帶去了機遇,還為企業經營降低了成本,拓展了空間。

  東莞市中港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均球至今還記得,廣深高速剛剛開通時,能夠開車走一趟廣深高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廣深高速一度成為反映當地經濟發展機遇的標誌。一條廣深高速,在不同的場景下引申出不同的涵義——

  地方官引進外資時説:“我們有廣深高速,交通便利呀!”

  工業園招商時説:“我們臨近廣深高速,有天時地利呀!”

  企業家洽談訂單時則説:“我們走廣深高速,路通財通呀!”

  ……

  20年間,廣深高速的日車流量已由最初的7.11萬車次增至2017年的55.06萬車次,促進了廣州、東莞、深圳及香港四地的經濟貿易往來及社會繁榮發展,見證了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崛起。

  高速通,事事通。這樣的故事不僅僅發生在廣東,也發生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組成部分。

  遼東半島南端,大連港港闊水深,萬噸貨輪暢通無阻,是東北地區最重要的綜合性外貿口岸。大連港通船務有限公司創始於1992年,以鋼材産品運輸為主,主要服務瀋陽寶鋼、東風日産等客戶。發展初期,公司主要以鐵路運輸為主,佔運輸總量95%以上。

  據公司業務經理閔莉介紹,雖然鐵路運輸費用比公路運輸低30%左右,但是鐵路的運輸時間長、車輛週轉慢、貨物分轉倒運常常造成貨物損害,難以滿足客戶對物流靈活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從2003年開始,公司開始改變運輸方式,由鐵路運輸為主轉為公路運輸為主。依託沈大高速公路,公司裝貨後車輛幾分鐘就能上高速,基本實現了1天時間對東北地區的物流全覆蓋。

  從閉塞小鎮到樞紐城市,從擁堵小路到立體交通,40年來,中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規模、運輸服務品質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如今,順暢的交通打通了城市發展的動脈,高速公路見證著中國的發展速度。

  一本暫行規定,一種融資模式

  關於開放與創新的生動樣本

  “什麼叫高速公路?”

  上世紀80年代,這個問題讓遼寧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的工程師們犯了愁。1984年,沈大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揭開了中國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的序幕。當時,對於高速公路,中國尚無建設標準。公路修多寬?幾個車道?設計時速多少?坡度多大?荷載標準是多少?沈大高速的設計者們註定要為這些問題擬出答案。

  今年75歲的王錫岩,是參與沈大高速公路建設的工程師。在他記憶中,“拿鋼尺測距,手繪等高線,中午嚼餅乾,夜住大車店,每次出去測量都要好幾個月。”全無高速公路建設經驗的築路人,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為了解答這些問題,遼寧設計院特意到日本考察,同時參考日本、歐美高速公路設計標準,並根據遼寧本地自然地理狀況,制定出了10多萬字的《沈大高速公路標準暫行規定》。

  “我國第一個含有高速公路內容的設計規範出現在1994年,這其中很多標準都來自沈大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竣工通車後,國內幾乎所有省、自治區、市都先後組團來沈大高速參觀考察。”王錫岩回憶説。

  1990年8月20日,經過6年多的努力,沈大高速公路全線建成並開放試通車,被人們譽為“神州第一路”。第二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刊文稱,它的建設成功表明:中國有能力建設一流的高速公路,中國的公路建設已跨入高速公路時代。

  高速公路建設,既要技術標準,更離不開財政資金。沈大高速為中國高速公路標準畫下了第一筆,廣深高速則為中國高速公路投資模式拓展出了新路徑。

  上世紀70年代末,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廣東公路建設完全依賴國家財政撥款,每年只有600萬元,還不夠修建半公里的高速公路。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

  1981年,廣東率先提出了“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設想,並在此思路下引進外資投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當年,廣東還與香港合和集團簽訂了第一個中外合作項目——廣深高速公路的合作意向,這是國內第一條引進外資興建的高速公路,總投資額達129.42億元人民幣,主要來源於香港及國際融資集團,其投資金額之大、資金來源之複雜,在當時尚屬首例。廣深高速在全國創出利用外資修橋建路的先例,拉開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籌集資金的序幕。

  “總結廣東高速公路建設經驗,最重要的是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不同於其他地方,廣東的高速公路建設,充分利用海外華僑、港澳同胞的眾多關係引進外資。在與港商的合作中,我們學習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運營經驗。廣東多渠道集資的建設模式,也成為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重要經驗。”廣東省高速公路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鄧崇正説。

  一套監控系統,一個考核機制

  關於管理與服務的不懈探索

  如果一條車道發生事故,3分鐘之內就會發生擁堵——廣深高速連接著廣州、深圳兩個超過千萬人口的一線城市,中間串聯著“世界工廠”東莞,從皇崗站出高速經口岸則直達香港,每年服務2億車次,被譽為“中國最繁忙高速公路”。廣深高速運營管理水準直接影響到這條珠三角東岸的“黃金走廊”。

  2016年11月,廣深高速全線監控系統建成。在廣深高速公路監控中心,一塊10多米長的顯示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廣深高速各個路段的實時畫面。據廣深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增賢介紹,高速全線有200多個攝像頭,基本做到全覆蓋,整條路況、收費狀況、車輛狀況都能直觀監測。

  為了提高運營效率,廣深高速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建成了自己的援救隊,有救援隊員70多名,路面救援車輛12台。為了更好地進行應急處理,路政部門在全線設置8個駐點,如遇交通事故等突發情況,要求救援處置人員15分鐘到位處理,快於廣東省的30分鐘標準。在各方協同努力下,廣深高速通行速度在每小時83公里左右。

  高效的運營能力保障了高速出行的安全順暢,良好的服務水準則讓高速出行更為便捷舒適。

  沈大高速公路大連方向約35公里處,是井泉服務區。許多過路司機都喜歡在此停留。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家高速公路服務區,被譽為“中國第一服務區”。遼寧省高速公路實業公司副總經理文武還記得,1988年服務區剛剛投入運營時,是“開車顛屁股,白天一臉土,環境臟亂差,群眾不滿意。”

  如何提升服務區管理和服務水準?通過不斷的摸索,1995年,實業公司出臺了“千分”考核機制,對日常工作進行劃分,對服務區日常工作提出量化要求,同時以此為藍本,不斷完善,制定了包含品質、衛生等9大類、42分項、624條細則,共計1000分的《服務區品質管理標準》,有效控制關鍵環節服務品質,提高標準的可操作性。

  “高速公路服務區是為人和車服務的,車要加油,人要吃飯,服務區要把不同的業態管理好。”文武説。如今,井泉服務區已經完成升級改造,建成了集餐飲、購物、汽車加油、汽車修理、旅途休息為一體的開放式綜合服務體,咖啡廳、特色餐廳、淋浴間、休息室、母嬰室、無障礙衛生間應有盡有,環境漂亮了,服務細緻了,功能齊全了。

  一路走過沈大高速和廣深高速,我們可以看到沿線城市的崛起,感受到中國發展的速度。在中國,高速路網越來越密集,為各地帶去更多機遇,提供發展動力。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高速公路從無到有,成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加速器。未來,一條條高速公路將繼續延伸,中國發展之路將更加暢通。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