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了兩年,從倒數第一到第一!這家醫院如何“逆襲”?

2018-08-19 21:28:06|來源:新華社|編輯:楊玉國

新華社北京8月19日電(記者烏夢達 邰思聰)青藏高原腹地玉樹,平均海拔超過4200米,2016年,新一批北京援青醫療團隊入駐時,剛上任的玉樹州人民醫院院長劉雲軍手中一下子收到69份調離、病退申請。這所醫院在全州所有窗口單位行風評議、百姓評價中排倒數第一,個別醫生在群眾眼中就是“穿著白大褂的醫盲”……

兩年多來,一場大刀闊斧的醫療改革在玉樹州人民醫院進行著……在首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記者採訪見證了這家醫院翻天覆地的神奇變化,醫護人員從原來的挖空心思要走,變成擠破頭要來;百姓評價的改變既樸素又真實,短短兩年,曾經行風評價倒數第一的醫院,一躍成為正數第一。

  先“治”好醫院才能治好病人

2016年,剛結束為期一年援疆任務的北京市廣外醫院副院長劉雲軍,又來到玉樹執行援青工作。讓他沒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雪片”般的調離申請。

“剛到玉樹不到一個月,我的辦公室裏累積的調離、病退申請就有厚厚一沓,一數,竟然有69份。”劉雲軍説。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氧氣稀薄、自然條件惡劣,肝炎、結核、包蟲病等發病率高,因病致貧是造成玉樹州貧困現狀的重要原因。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內,醫生給藏民做檢查。圖片由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提供

缺醫少藥之時,卻遭遇醫護人員擠破頭想走。

調研下來,一些細節讓劉雲軍震動不已。原來,有病人來看闌尾炎,居然有的醫生説做不了,讓病人去囊謙縣醫院。“本應是更高水準的州人民醫院,竟然讓病人忍著痛來,還要再跑到近200公里外的縣城去看病。”個別醫生,想的是如何“和氣”地轉走病人,還不讓病人“罵娘”。甚至,玉樹州人民醫院個別醫生在群眾眼中的印象,就是“穿著白大褂的醫盲”……

劉雲軍調研發現,並不是州醫院的醫生水準比縣醫院低,比醫術缺失更嚴重的是動力缺失,因為幹多幹少都一樣,很多醫生想的不是怎麼看好病,而是怎麼少幹活。

“基礎工資是死的,我記得特別清楚,最少一次3個月獎金才181元,一天也就2元錢。”醫生鄭叢華説,從醫學院畢業分配到州人民醫院一幹就是20年,他也忍不住想走了。

跟鄭叢華有同樣感受的人遠不止一個。面對雪片一樣的調離申請,劉雲軍向醫生們承諾:“給我一年時間,醫院要還沒起色,我就批准你們走。”

三次大刀闊斧的績效改革陸續開始,先是打破“大鍋飯”,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然後是院領導少拿、向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骨幹傾斜,再是正式員工和臨聘人員同工同酬、按勞分配……

有醫生評價,類似的問題很多醫院都有,問題癥結很多人都知道,但劉院長“不在能知,乃在能行”,改革敢動真格。醫護人員的態度也從最開始“看你怎麼忽悠”的觀望到“積極性爆棚”“尊嚴感回來了”的欣喜。

據統計,目前玉樹州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平均月度績效由改革前的人均300元左右提高到3300元左右,提升了10倍之多。

  切實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 口碑“逆襲”

平均海拔4200米,距離最近的大城市——青海省會西寧,公路距離800多公里,乘車超過10個小時。“例如,很多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如果這裡看不了,等不及到西寧,人可能就沒了。”劉雲軍説,如果州人民醫院看不好病,把病人往外推,對一些病人而言,就很可能面臨最壞的結果。

“這裡的老百姓太苦了。”劉雲軍感慨不已。

改變先從態度開始。“作為醫生首先要把老百姓裝在心裏,你就把來看病的患者當成來串門的親戚就夠了。”劉雲軍説,老百姓願意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臉”好看了。更重要的是結合當地老百姓的切實需求,解決老百姓的看病難、看病貴。

2017年3月,玉樹州人民醫院組建了危重兒童新生兒救治中心。短時間內,0-1歲住院嬰幼兒的死亡率就從原來的13.6%下降到了3.47%。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危重症新生兒救治中心。新華社記者邰思聰攝

在玉樹州人民醫院婦科病房58床,來自玉樹州上拉秀鄉的卓瑪拉樣剛做完手術,她患卵巢囊腫4年多,看不起病,飽受痛苦。“手術花了1萬多,但能報銷很大一部分,真的很感謝醫院。”剛剛做完手術的她,抬起虛弱的手,合十看向北京來的婦産科專家裴志飛。

“改革後,醫護人員待遇提高了,病人看病的費用也降低了。”醫生張曉華舉例,原來照CT一張片子14元錢,現在降了一半。“院長來了以後,降低了看病的成本,很多病人都看得起病了。”婦産科主任李春雪介紹,婦産科降低費用後,第一次出現加床的現象,“這是我工作20年來第一次看到。”

從2016年8月開始,根據藏區實際,玉樹州人民醫院先後成立了傳染性疾病科、骨關節診療中心、包蟲病診療基地、眼科中心等11個新學科,開設了5個新病區,開展了78項新技術、新業務。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內,醫生給藏民做檢查。圖片由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提供

態度好了,原來看不了的病能看了,百姓再不用跑到北京等大城市排隊,也讓醫院的接診量持續增加,原來門可羅雀的醫院現在每天滿滿噹噹的。

數據顯示,住院患者由原來平均每天100人次左右,增加到平均每天200人次,最多達315人次;手術量由原來每天平均1.7台增長到現在每天平均4.5台。更為重要的是,醫院的口碑在百姓中發生了“逆襲”——短短兩年,在州政府組織的行風評議中,兩年多前還是倒數第一的州人民醫院,一躍成為正數第一。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和劉雲軍一起來玉樹的,還有5位從北京各大醫院挑選的專家。“院長、團隊、改革”,一些醫護人員和當地幹部總結,這是北京援青取得顯著成績的三個關鍵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影像科內,藏族醫生給藏民做CT檢查。新華社記者邰思聰攝

儘管時間不長,很多專家已經成為當地的“傳説”:來自西城婦幼保健院的副主任醫師楊勵、裴志飛用嫺熟的技術讓多個孕婦母嬰平安,被藏民譽為産房裏的“格桑花”;宣武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劉永針灸技術爐火純青,被當地群眾譽為“康巴草原劉一針”……

雖然醫院成功“逆襲”,但讓院辦主任李崇娟有點擔心的是,如果劉院長走了,老百姓和醫院怎麼辦?

“北京援青的醫療專家是一年換一批,所以我每次跟醫生交流不光問他們做了多少臺手術,還要問他們的徒弟做了多少臺。每個人帶出幾個徒弟,即便我們走了,每個科室都能有帶頭人,這才是真正‘帶不走的醫療隊’。”劉雲軍説。

玉樹州委書記吳德軍評價北京醫療援青的模式:“幫扶援助扶到根上、本上,而且管長遠。”

“我從劉院長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他最先教給我如何做人,如何成為一個好的醫生。”副院長尼瑪旦周説,“剛來的時候,我的學習筆記他都要親自查看,哪沒有記到,哪需要劃重點,我現在也學會在重點地方用紅筆標出來。”

北京市第三批援青幹部領隊王都偉説,援青幹部要從支援玉樹、重建玉樹的“北京恩人”變為“北京親人”,成為玉樹人民的“娘家人”。

一群醫護人員告訴記者:來了兩年多,劉院長瘦了20多斤,原來體檢健康,治好了很多病人,現在自己身體倒是多了一堆毛病……

“原來我覺得北京很遠,現在劉院長和專家們來了,我覺得北京很近。”尼瑪旦周摘下眼鏡,眼中有些濕潤。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