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之光——中國44年亞運軌跡

2018-08-19 20:36:17|來源:新華社|編輯:楊玉國

19日,武術長拳選手孫培原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奪得第十八屆雅加達亞運會首金。

此時,距離蘇之渤奪得中國亞運歷史首金,已經過去了44年。

孫培原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奪得本屆亞運會首金。李響 攝

44年光陰荏苒,首金依然令人激情迸發,但中國體育的格局已從競技場拓展到更大領域。

44年聖火綿延,見證著中國體育觀的深刻變化和體育價值的多元發掘。“體育強國夢”已經生根發芽,必將得償所願。

從“零的突破”到亞運千金

1974年,伊朗德黑蘭,蘇之渤用最後一顆子彈定格了歷史。

在男子自選手槍慢射比賽中,他以552環的成績奪得那屆亞運會首金,中國亞運第一金就此誕生。與十年後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一樣,蘇之渤的這枚亞運首金也極富開創意義,它標誌著中國體育在國際舞臺上的復蘇。

蘇之渤在德黑蘭舉行的1974年第七屆亞運會射擊賽場。新華社發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1979年國際奧會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後,中國體育開始了“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征程,並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崛起為國際體壇的一支重要力量。

1979年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執委會一致通過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奧會的合法席位。新華社發

1982年的新德里亞運會是中國體育史上又一個里程碑。那一年,中國隊首次超過霸榜多年的日本隊,坐上亞運會金牌榜頭把交椅。亞洲體育的格局從此被重塑,中國在亞運賽場上開啟了一路領先的序幕。

這是2002年10月14日,姚明在釜山亞運會男籃決賽中。(李岳 攝)

首次在家門口舉辦的北京亞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狂攬183枚金牌,幾乎是競爭對手日本和韓國代表團金牌總數的兩倍。而這項紀錄直到20年後,當中國再一次成為東道主時才被打破。2010年廣州亞運會,199枚金牌刷新了中國代表團亞運歷史最好成績。4年之後的仁川,當許昕以乒乓球男單金牌為中國隊收官時,中國代表團在40年亞運征程中的金牌總數已達到1341塊。

2002年亞運會110米欄決賽中,劉翔奪得金牌。楊磊 攝

從零的突破到亞運千金,伴隨著40年改革開放,中國體育完美詮釋了“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的真諦。

從“體操王子”李寧到“小巨人”姚明、“飛人”劉翔,再到如今“90”後的“中國太陽”孫楊和“洪荒少女”傅園慧,當然還有拼搏精神代代傳承的女排姑娘,中國體育人的面孔鮮活生動,張揚著為國爭光、勇攀高峰的中華體育精神,也折射著中國從奮起直追到從容自信的形象疊加。

從“亞洲雄風”到“杭州時間”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

歲月如歌。《亞洲雄風》的旋律,響徹1990年那個秋天。直至今天,它依然能夠勾起中國人最濃烈的亞運記憶——那是中國人在家門口迎來的第一個國際性綜合運動會。

這是1990年亞運會吉祥物熊貓“盼盼”的造型。鄭震孫 攝

沉澱在這段記憶中最鮮明的形象,還包括吉祥物熊貓“盼盼”、念青唐古拉山下採集亞運聖火火種的藏族少女達娃央宗以及小姑娘顏海霞捐贈的1塊6毛錢。

1990年8月7日,15歲的藏族姑娘達娃央宗在海拔4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腳下,用太陽能取火器採集到亞運會聖火火種。

1987年,江蘇鹽城建湖縣的小學五年級學生顏海霞在《中國少年報》上看到為亞運會捐款的倡議書,於是將剛拿到的1塊6毛錢壓歲錢捐了出來。北京亞運會前,多家媒體發起了尋找亞運第一捐款人的活動,顏海霞被找到了,也因此受邀前往北京觀摩亞運會。

1990年3月,顏海霞翻看亞組委集資部為她捐款寫的感謝信。右圖:這是感謝信原文(資料照片)。

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們國力不強,基礎設施薄弱,組委會缺乏市場意識和辦賽經驗,籌辦亞運會面臨很大資金壓力,鼓勵民眾捐款自然而然成為籌措資金的一條重要通道。“全國人民都是東道主”,不僅是一句宣傳口號,也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為亞運捐款也成為全國民眾表達對亞運會支持的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從1987年到1990年,北京亞組委集資部收到捐款共計2.7億元。20年後,已是小學老師的顏海霞追憶説:“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而是那一代人的選擇。”

她説這話的時候,中國剛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亞運會也來到了廣州。20年間的兩屆亞運會,已悄然完成了“提倡民眾捐款”到“不提倡民眾捐款”的蛻變。

經濟的飛躍、社會的進步和觀念的轉變,讓辦亞運從舉全國之力變為舉重若輕。北京亞運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廣州亞運則簽約了大約50家贊助商,贊助商和贊助金額均創亞運之最。北京亞運會上,每場比賽結束後從整理成績到亞組委專用的小型印刷廠印出成績公報並在新聞中心發佈,需要15分鐘;在廣州,比賽結果從經裁判認定到上載亞運會官網向全世界發佈,只需不到10秒鐘。90倍的提速,是兩個亞運之間的跨越!

這是2010年9月25日拍攝的海心沙島像艘華麗的郵輪停泊在珠江岸邊。盧漢欣 攝

相比20年前的“我為亞運添光彩”,廣州則提出了“創造新生活”。珠江上的小島海心沙,因舉辦亞運開幕式從舊廠房變身熱門景點;嶺南古村落獵德村,徹底告別臟亂差……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廣州將舉辦亞運與重塑城市深度融合。一屆亞運會,讓廣州城市建設加快了五至十年。

如果説北京亞運會濃縮了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改革開放中破冰前行的身影,廣州亞運會則凸顯了一個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東方大國新形象。

這是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會徽(2018年8月6日攝)。黃宗治 攝

9月2日,當雅加達亞運會落下帷幕,亞運會就將正式進入“杭州時間”。中國的亞運軌跡將延伸到西子湖畔。東道主杭州表示,2022年亞運會將體現“綠色、智慧、節儉、文明”四大特色,與城市未來發展規劃相一致。

從亞運賽場到更大舞臺

44年,從參與到舉辦,亞運會影響了中國,也被中國深深影響著。彼此相擁,共同成長。中國的亞運軌跡凸顯了中國體育和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豐富和提升了亞運會的品質;開放的中國更以積極承擔國際義務的大國擔當,推動亞運會在亞洲文化交流和區域協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大概沒有一個人會比李寧更與亞運有緣。

1982年,在新德里亞運會前的世界盃體操賽上,19歲的李寧在男子個人7個項目中獨得6金,威震國際體壇;隨後的亞運會他再掠4金,奠定“體操王子”的美名。上世紀80年代末,李寧退役,“李寧”品牌卻登場亮相。

這是1990年8月7日,藏族姑娘達娃央宗將火種交給李寧(右)時的資料照片。

1990年8月,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李寧身穿雪白的李寧牌運動服,莊嚴地從達娃央宗手中接過亞運聖火火種。幾個月前剛成立的李寧公司贊助了北京亞運會火炬傳遞和中國代表團。橫空出世的李寧牌伴著中華體育健兒的英姿,一起映入億萬中外電視觀眾的眼簾。

以北京亞運會為契機,上個世紀90年代成為中國自主品牌創業初期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雅加達亞運會開幕前,穿著中國361°服裝的志願者在亞運村工作。黃宗治 攝

歲月流變,今非昔比,中國企業曾借亞運會登高望遠,現已成為亞運會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來到雅加達,隨處可見穿著中國361°服裝的志願者和工作人員,這家起步于福建晉江的民族品牌作為亞運會官方合作夥伴,連續第三屆攜手亞運;泰山體育為多個場館搭建場地、提供器材……同時,從北京亞運會起步的李寧集團已是擁有10大品牌、總市值約185億港元的港交所上市公司,李寧服穿在了不僅限于中國隊的選手身上;而根據中國代表團合作夥伴安踏剛公佈的2018中報,該集團上半年收益超百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1%。

中國體育企業近兩年迎來新黃金時代。體育産業成為中國經濟新動能的背後,是全民健身風起雲湧帶來的巨大市場需求。

一説起體育就是金牌的時代已經過去,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漸成全民時尚。微信運動曬步數,朋友圈裏秀健身,打個“飛的”去跑馬……是“健康中國”的生動寫照。目前,全中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總人數約4億,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群體”格局初步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驅動著中國體育回歸本源,造福人民。

在深化改革和全面轉型中,中國體育正走出競技體育獨大的時代,步入競技體育、全民健身、體育産業協調發展的正軌。當體育開始真正發揮在社會、經濟、文化和外交領域的多重功效時,體育強國夢正匯入中國夢的時代洪流中。

作為一個中國培養的日本乒壇名將,“瓷娃娃”福原愛一口地道的東北腔吸引了大批粉絲,成為中日友好交流的代表性人物;仁川亞運會的游泳賽場,孫楊為競爭對手樸泰桓慶生,成為亞運一段佳話;新加坡女乒連續兩任主教練都來自中國,在劉國棟和周樹森的執教下創造了歷史新輝煌。

2014仁川亞運會,中國選手孫楊將蛋糕送給韓國選手樸泰桓。王鵬 攝

亞運會來到雅加達之際,恰逢“一帶一路”倡議五週年。這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首倡之地。五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體育文化交流不斷,相向而行共謀發展。本屆亞運會的口號是“亞洲能量”,在亞洲大家庭又一次團聚之際,作為亞洲和全世界共同的語言,體育必將在“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發揮獨特能量,譜寫絢麗篇章!

記者:夏亮 張澤偉 李麗 余謙梁 朱翃 劉寧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