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讓幸福美麗常駐新時代——網媒記者沉浸體驗新疆之“新”

2018-08-23 10:02:34|來源:光明網|編輯:谷士欣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

  光明網記者 王春曉

  這裡有駝鈴悠悠連通歐亞的千年古絲綢之路,還有沉睡了無數個世紀的廣袤荒原。澄清的高原湖泊、壯麗的雪山雄峰、蒼莽的原始森林、遼闊的大草原。天山南北,軍墾戰士用雙手開墾出來一片片美麗的綠洲,沙漠升起繁華,邊境更加安寧。8月12日,“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新疆行網絡主題採訪活動的網媒記者一行30人來到烏魯木齊市,一路向北深入五家渠、石河子、克拉瑪依、阿拉山口、伊犁等地進行全方位的採訪報道。

  

  圖為記者團在採訪點合影 邢明攝

  “當我第一次在新疆升起無人機時,便被鏡頭裏的景象驚呆了,隨處可見綠色,整齊劃一的城市建築,無人機每升高十米,帶給我的驚喜也隨之成倍上升。”央視網記者邢明一邊操控著無人機,一邊興奮的説。

  創新發展模式 釋放新疆資源優勢打出漂亮“組合拳”

  

  圖為新疆烽火光通信有限公司車間內 王春曉攝

  新疆烽火光通信有限公司坐落于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該市位於自治區天山北坡經濟腹心地帶,也是兵團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園區産業包括光纖光纜製造、線纜原材料加工等。同時作為烽火在新疆的戰略基地,全方位帶動光通信産業和ICT産業發展,加快推進新疆信息化建設步伐。

  “我記得很清楚,2017年9月29號那天,兵團與烽火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我們六師五家渠經濟技術開發區烽火産業園內産出了新疆的第一根光纖!”一提起這件事,新疆烽火光通信有限公司生産經理普子釗就露出了自豪的表情。

  如今的新疆五家渠市,在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實現創新發展方面大步向前,就連農民也早就不用下地種田,棉花播種GPS衛星導航、全程機械化採棉、大數據引領智慧農業發展,“汗滴禾下土”的場景在這裡早已一去不復返。

  

  圖為天業公司工作人員在接受採訪 王春曉攝

  有人説,來到新疆只能看到兩種顏色,沙子的黃和天空的藍,可記者來到石河子市天業膜下滴灌稻試驗田卻看到滿眼綠色,種在旱地裏的水稻已長到一米高,還有一個月就成熟了。仔細看水稻田裏,沒有一滴水,而是在一張薄如蟬翼的塑膠薄膜覆蓋之下,無數條粗粗細細的管子、帶子,宛如大大小小的血管,遊蛇般迅速地伸進農田的“皮膚”和“肌肉”,織起一張神秘的大“網”。據介紹,僅僅是這200畝試驗田,利用膜下滴灌技術這項技術能節約4000立方的水。

  “在沙漠裏種出水稻,打破傳統種植技術,不僅節水還能提高産量,為這樣的創新能力點讚。這麼多高新科技企業都在新疆落戶並且發展前景廣闊,這點之前是來之前沒有想到的。”新華網的記者周欣感嘆。

  新疆民生建設暖心前行,人民幸福指數飆升

  

  圖為克拉瑪依科技館正門 李夏攝

  在克拉瑪依市,有一座築總面積61000平方米,高42米的建築,它造型宏偉獨特,寓意“遊龍騰飛、托起能源之星”,這就是我國西部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綜合性科技館,克拉瑪依科學技術館。

  “我特別喜歡這座城市,文化設施很多很全,條件很好,還面向所有人開放,帶孩子來玩既有趣又能學到很多東西。”克拉瑪依居民晁文文感嘆道。

  人民網記者李娜説:“我第一次來新疆,在克拉瑪依似乎沒有感受到跟我們平時生活的城市有太大的差別,包括夜市、音樂噴泉和廣場舞,都有著跟其他城市一樣的繁華、現代、安逸、時尚。就像很多次在採訪中聽到的那個詞一樣,新疆人民的幸福指數很高。”

  

  圖為記者和養老社區的老人親切交談 楊運鵬攝

  克拉瑪依黑油山老年社區是政府投資、專業養老管理團隊經營的集“養老居住、醫療保健、休閒養老、康體娛樂”于一體的新型社會福利養老機構。這裡目前住著453位老人,69歲的諶梅輝和她90歲的父親都住在這家養老機構,“這裡每天有很多課程可以選擇,一日三餐吃得也好,和我父親住在這裡,感覺比在家裏還舒服。”諶梅輝説。

  值得一提的是,黑油山老年社區院長馬成介紹,老年社區配備有專職全科醫生、專家及護士,還聘請了克拉瑪依市各大醫院神經科、中醫科、呼吸內科、老年病科等專科的專家為兼職醫師,定期巡視、會診,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開展醫療衛生保健服務。讓這些在克拉瑪依付出青春,奮鬥一生的人能安享晚年。

  生態保護明顯見效 網媒記者流連忘返

  

  圖為阿拉山口國門 王春曉攝

  在我們行程的第五天,報道團一路向西驅車8小時來到了中國西北,曾是“交通末端”的新疆阿拉山口市。當年的戈壁灘,現在已嬗變為集鐵路、公路、管道、航空為一體,中國最年輕也是最繁忙的陸路口岸城市之一。

  看著一列列中歐班列駛入,記者們紛紛拿起自己手中的相機、攝像機記錄下來。相當長的時間裏,阿拉山口留給外界的印象只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石頭跑,鳥都飛不了”。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蓉新歐、漢新歐等班列相繼開通,至此,阿拉山口拉開了新的建設篇章。

  

  圖為鐵路護衛隊在巡邏 王春曉攝

  今年以來,阿拉山口海關共監管中歐班列10條線路、816列,可到達歐洲13個國家、36個城市。

  這裡自古就貫穿著亞歐商貿文明長廊,遼闊的邊疆裝滿了各族人民共同的希望。如今一列列國際列車早已打破了距離上的阻隔,在綜合保稅區可以買到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許多周邊國家的商品。

  “這裡是個老風口,在過去,一年能有160天刮8級以上大風,現在一年已經不到一百天。”阿拉山口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高翔説,“一方面是因為城市裏高大的建築多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綠化出了成效,樹都長起來了,環境變好了。”

  阿拉山口年均降水量僅有110毫米,而蒸發量卻達4018毫米,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設市之後,阿拉山口市深入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目前阿拉山口市已有國家級公益林13.42萬畝,實施人工造林7077畝,綠化面積達1萬餘畝。如今不論是來到國門前拍照留念,還是綜合保稅區購物的遊客都絡繹不絕,旅遊産業也成為當地的一項重要産業。

  

  圖為記者們在積極採訪 楊運鵬攝

  在本次報道中,多家媒體採取航拍、全景、短視頻,VR等融媒體報道形式展現祖國邊疆的壯美。記者們的“長槍短炮”到了伊寧市更是快門按到停不下來,這裡的氣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又加上今年大力發展環境保護,讓具有“塞外江南”之稱的伊犁更加迷人。

  “如果不是來到這裡,很難想像大漠之中竟然有這麼一個世外桃源,相機拍不出這裡的美,只有來到這裡才能體會。”中國日報網記者朱淩青説。

  2017年新疆接待國內外遊客超過1億人次,數據證明:新疆是個好地方!“這是我第一次來新疆,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冰川雪嶺與戈壁翰海共生,明鏡般的高山湖泊映襯著一望無垠的林海。這裡的人熱情好客,瓜果香甜,我一定會再來。”中青網記者李佳音説。

  兵團黨委網信辦綜合處副主任科員董俊良説:“通過這次活動,我深深地感受到記者同志們對新疆和兵團的創作熱情,記者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新疆、感受新疆、剖析新疆。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他們舉起相機、拿起筆,一路克服種種困難,向網友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發展、幸福、美麗的社會主義新新疆。”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