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在探索中前行——中國企業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取得豐碩成果

2018-08-28 18:21:29|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趙雪予):“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企業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踐行者、先行者,可以説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日前,中央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建設境外採訪團赴塞爾維亞、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這三個沿線國家,對在異國落地開花的中國企業進行了為期十天的採訪。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開展“一帶一路”建設沒有任何現成模式可套用,中國企業在海外建設初期都遇到過不少困難,但他們在實幹中摸索和總結,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承“互利共贏”理念,成為了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領路先鋒。

  中白工業園是中國和白俄羅斯兩國最大的共同推動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合作項目,是目前我國在海外開發面積最大、合作層次最高、政策條件最為優越的工業園區。

  胡政,招商局集團董事,中白工業園開發股份公司首席執行官。在中白工業園園區入口,站在象徵中國和白俄羅斯兩國人民友好的巨石前,他自豪地對記者們説:“大家看路邊熟悉的牌子,上面寫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2015年10月我們把它豎立在這裡,中白工業園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建設起來,體現的就是時間和效益”。他回憶説,“當初豎立牌子的時候,周圍都是黃土。習主席2015年5月來這裡時,我們臨時修了不到500米的一段路,就搭了個鐵架子,在那裏向習主席做彙報。現在大家所看到的一切,都是2016年3月17日正式動工之後完成的”。

  中白工業園開發股份公司首席執行官胡政帶採訪團記者走進園區

  現如今,中白工業園園區一期3.5平方公里起步區基礎設施已全部完工,園區吸引力不斷增加。截至目前,園區共有37家入駐企業,其中包括16家外國企業。談到中白工業園的建設目標,胡政言簡意賅:“建立國際化的産業園區和生態化的産業城市”。胡政指出:“中白工業園不是中國工業園,是完全面向全球的國際化工業園。因此,多元文化、多元資本都在此聚集。由此帶來的差異最終要靠市場解決。企業能否生存,産品能否賣出去,企業有沒有效益,這些問題是關鍵。因此,在園區要發展市場經濟,增強市場成份,以市場推動園區建設”。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2017年5月12號簽發的第166號總統令,這已經是第三版了。”中白工業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海欣拿起一本書向記者説,園區總統令以立法的形式賦予了園區各方面的優惠政策,“這是總統為中白工業園頒布的法律,是中白工業園發展的根本大法”。中白工業園區籌備和建設這些年,因理念上的衝突或兩國法律法規碰撞所引發的問題,雙方在充分溝通基礎上借助兩國政府大力協調,將解決辦法體現在了總統令中。第一版和第二版總統令分別於2012年6月和2014年6月簽發。 

  談到公司加強屬地化管理,中白工業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海欣説:“公司現有中方員工100多人,與當地員工數的比例低於15%,而且,這個比例還會逐步縮小。中國在園區開發運營方面有過彎路和教訓,經驗較白方多,所以中方更多的是管理人員”。他同時告訴記者,公司人員的招聘工作存在一定困難,並解釋説,英語在白俄羅斯的普及率不高,同樣,俄語在中國的普及程度也不高。為了交流順暢,公司招聘中國籍員工都必須會俄語,但白俄羅斯現有的50多家中國企業都有同樣的人員需求,這就造成了目前中方急缺懂俄語又有專業知識的人才。

  濰柴動力有限公司與白俄羅斯馬茲集團雙方共同出資,在中白工業園建設發動機生産廠。馬茲濰柴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000萬美元,濰柴佔股比70%,馬茲佔股比30%。合資公司佔地面積約3.36萬平方米,發動機生産初期以全散件形式(CKD)組裝WP5/WP7/WP12柴油機,設計年産能2萬台。

  馬茲濰柴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海華告訴記者:“濰柴動力其實10年前就開始開拓白俄羅斯市場,但一直進展不大,是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直到2016年9月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訪華期間,在兩國最高首腦的共同見證下,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與白俄羅斯工業部部長沃夫克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了《中國濰柴動力與白俄羅斯馬茲集團在白俄羅斯共和國合作生産發動機的備忘錄》,決定在中白工業園建立項目”。這之後過了不到一年時間,馬茲濰柴有限公司註冊成立。2017年10月,馬茲濰柴有限公司作為第20家入園企業正式入駐中白工業園。

  馬茲濰柴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海華接受記者採訪

  説起建廠情況,胡海華坦誠地告訴記者,“壓力非常大”。“我們是全新建廠,一切要從零開始。從2018年1月初開始設計到進行招標,2月簽署了總投標合同,4月雪一化就開始動工,只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工廠就搭建了起來。我們的目標是在11月完成工廠建設並投産,可以説,無論在白俄羅斯,還是和其他入駐園區的中國企業相比,這麼快的速度從未有過”。據了解,為了在設計上不因兩國標準轉換耽誤時間,馬茲濰柴的設計工作由當地白俄羅斯工業設計院負責。由於時間緊迫,工程需要邊設計邊動工、邊動工邊進行設計修改,除此之外,建廠所有相應的採購和安裝工作要同步在兩個月內完成。

  馬茲濰柴有限公司效果圖

  “濰柴是中國近20年發展起來的企業,得到國際上的認可有一個過程”,胡海華自豪地説:“以前我們發動機行業是從國外引進技術,現在我們在白俄羅斯生産發動機完全是自主輸出技術,濰柴的技術水準和西歐相比沒有差距,有些方面還要高於西歐,而且,濰柴在成本控制方面也有很強的競爭力”。

  據胡海華介紹,公司前期準備中,中方正式員工7人,除此之外,濰柴派來了5名技術支持,公司的其他8名員工全部來自當地。等到投入生産達到目標設計能力後,馬茲濰柴的計劃員工數是130-140,本地員工的比例要達到90%。

  基於中國企業長期切實的努力,“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國家的歡迎度、支持度越來越高。馬茲濰柴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海華認為,加強相互信任非常重要,只有通過長期的、實實在在的工作,腳踏實地的累積,才能獲得信任和理解。“我們來到這裡沒有只想獲得和索取,而是為當地發展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在當地有需要時,我們從來都是無保留的付出”。他舉例説,“我們來這裡生産的不是低端落後的産品,而是最好的發動機,排放能夠達到歐Ⅴ歐Ⅵ標準,都相當於或高於當地的法規要求;輸出的裝備也不是落後被淘汰的,而是具有最新的科技生産技術;同時盡可能實行採購當地化和製造當地化”。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白俄項目是吉利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實施國際化戰略背景下第一個海外建廠項目,也是中國與白俄羅斯首個汽車合資項目。該項目于2015年5月開工建設,2017年7月竣工投産,佔地面積118公頃,總投資3.29億美金。全新的全散裝件(CKD)工廠取名“白俄吉”。工廠的投産,使吉利成為中國品牌第一個將品牌、技術、管理輸出的企業。

  “目前白俄吉工廠的重點目標是開發俄羅斯市場”,白俄吉生産副總、吉利海外製造中心總經理程文安介紹説,2008年經濟危機前,吉利品牌在俄羅斯一直排名第一,當時每年實銷超過了2萬7千輛,生産超過了3萬輛,同期,吉利在烏克蘭也排名第一。“我們因此認識到俄羅斯市場的重要性,所以來這裡建廠。隨著新産品的推出,吉利在海外首先要抓的是品質和品牌,然後才是産量”。

  在白俄吉工廠裏能看到世界汽車行業最先進的技術。程文安説:“工廠焊裝車間裏使用的工藝設備比國內的還要好一些,焊裝機器人是德國庫卡的,國內使用的是ABB的。這裡有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檢測線,在獨聯體國家這也是唯一的一條”。

  據介紹,白俄吉工廠目前有994名員工,其中的中方正式員工22人,另有國內派來的48名技術支持人員,完成任務後將陸續回國。按照計劃,2019年將實現設計産能120台每天,工廠員工數將達到1700多人。“産能要根據市場走,現在處於爬坡過程。員工招聘存在困難,主要是因為工廠離明斯克市區比較遠,有50多公里。我們正和當地中專、技校、大學聯繫,白俄羅斯政府也比較關注,將鼓勵效益不好的國企員工來廠工作”,程文安補充説。

  吉利非常重視白俄羅斯當地員工的培訓。據程文安介紹,截至目前共有94名白俄骨幹員工到中國參加為期分別3、6、9個月的培訓,其中24名是管理人員。

  中石油中亞油氣合作以1997年6月收購阿克糾賓油氣公司為起點,歷經20多年艱苦創業,現已在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阿富汗七國共有油氣合作項目24個,業務範圍涵蓋油氣勘探、開發、管道、煉化、銷售和裝備製造等領域。

  接受記者團採訪的當天,中油國際中亞公司總經理卞德智向大家發佈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8月15日,中石油和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KMG)共同經營管理、中石油承建的奇姆肯特煉油廠現代化改造二期工程一次投運成功。煉油廠連續生産出合格成品油,這標誌著這項‘一帶一路’重點工程一次投運成功”。據卞德智介紹,該項目是中石油既中亞管道項目投産運營以後,在整個海外投資最大的又一個單體工程,也是中石油“一帶一路”産能合作最大的工程。

  奇姆肯特煉油廠 供圖:中油國際中亞公司

  該項目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和哈“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典型契合的項目,是哈戰略投資項目。卞德智指出,投産之後的奇姆肯特成品油,將由改造前的歐II標準升級到歐IV和歐V標準,生態指標會大大改善。同時,成品油的收率提高20%以上,將大大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解決當地就業,增加稅收,推進哈薩克斯坦現代化工業的升級換代。

  中油國際中亞公司總經理卞德智向記者團介紹情況

  據介紹,中油國際中亞公司在中亞地區的直屬項目中有員工2.1萬人,其中近2萬員工是當地人,中方員工449人,哈方和中方員工的比例是1:50,員工當地化達到98% 。在積極解決當地就業的同時,中油國際中亞公司還推動當地專業人員和管理幹部的培養。整個中石油解決當地就業超過4萬多人,其中在哈薩克斯坦解決了3.3萬人就業,在土庫曼是1萬人左右。除此之外,中石油按照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合作理念,在這一地區認真履行經濟和社會責任。截止2017年底,累計在這一地區投資超過453億美元,在哈累計投資362億美元,累計社會公益投入3.63億美元,累計上繳稅費在哈超過442億美元。

  2018年6月8日青島上合峰會期間,中石油同哈薩克斯坦能源部簽署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與哈薩克斯坦能源部關於石油合同延期及深化油氣領域合作的協議》。“對我們相關石油合作延期未來20年的發展達成共識,鎖定了未來20年發展的資源基礎”,卞德智強調説。

  河鋼塞爾維亞公司原為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始建於1913年,在冊員工5000余名。該廠1992年以前由前南斯拉伕政府運營,2003年被美鋼聯收購。美鋼聯運營期間工廠持續虧損,10年累計虧損4億美元。2012年塞爾維亞政府以象徵性的1美元價格將其回購,之後塞爾維亞政府一直致力於引入外來資本將其私有化,但始終沒有取得實質進展。2015年7月河鋼正式啟動斯梅代雷沃鋼廠收購項目。2016年7月1日,河鋼正式接管並實質性運營,僅利用半年時間就扭轉了該廠長期虧損的經營局面。2016年下半年,河鋼塞鋼鐵、鋼、材産量較上半年平均增長50%以上,産銷量創2010年以來最好水準,河鋼塞鋼成為塞爾維亞第二大出口企業,成為帶動塞爾維亞出口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2016年12月份完成利潤3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2017年,河鋼塞鋼銷售總量完成122萬噸,實現銷售收入7.4億美元,全年順利實現利潤2億元人民幣。

  河鋼塞鋼車間內景

  河鋼塞鋼執行董事宋嗣海回憶説:“最初接手時鋼廠虧損嚴重,設備嚴重老化,業內多數人士都不看好”。談到實現扭虧為盈的經驗,宋嗣海娓娓道來:“第一,我們在政治搭臺的基礎上,對鋼廠在美鋼聯和塞政府經營期間的情況做了深度調研,這個前期工作非常關鍵。其次,通過對世界市場和歐洲市場形勢研究和分析後,我們得出判斷,認為16年經濟有回升趨勢。當年6-7月的合同有了預付款,這就給我們經濟回升的積極信號。我們依此做了計劃,其中包括對匯率的判斷。另外,對工廠的條件進行分析,決定不能過大投資,要量力而行,力爭用最少投入恢復生産。經過仔細計算,我們得出生産線的産量只要達到每月12萬噸,企業就可以不虧損。同時,通過反復研究論證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果斷開啟了鋼廠的第二個高爐。實踐證明,這個決定非常正確。當年7月就達到了12萬噸産量,而且之後再沒降下來。這期間,河鋼母公司給予了我們鼎力支持,負責財務、品質、研發、設備的團隊和我們一起調研。集團董事長對我們的每一步都做了指點,可以説,準備工作做到了充分細緻”。

  宋嗣海説:“習主席2016年6月來鋼廠參觀,對當地的百姓觸動非常大,更加激發了員工們的信心”。河鋼塞鋼執行董事宋嗣海認為,人是核心,人的作用是關鍵。他特別提到了文化融合,“接手後,要和職工一起把企業搞好,長期穩定發展的核心是要發揮整個團隊的力量,不是簡單地把國內的模式橫移。我們採取的模式是充分尊重當地的文化、當地的法律、當地的宗教、當地的企業管理流程。我們在尊重的基礎上學習,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把自己的特長進行穿插和結合,而不是強行讓對方接受。所以中塞團隊結合得非常好,從第一天起我們就是這樣做的,我們之間沒有形成文化衝突,大家相互非常理解”。

  據介紹,有著5000多名員工的河鋼塞鋼,中方團隊只有9個人,7名高管當中塞方2人,中方5人,中方另外4個人在鋼廠做具體工作。講到人員管理的問題,徐嗣海説:“國企多年嚴重虧損造成鋼廠職工隊伍渙散。我們來了之後給大家建立信心,先激勵大家,提高了8%工資。在正式接手鋼廠之前,我們把企業和職工協議貼了出去,通過大會形式向員工講述中國企業如何對待職工。同時,我們對違規人員堅決打擊,對小偷小摸、內外勾結等不規範行為嚴查,絕不留情。另外,中方管理團隊以身作則,不設專車,拼車上下班,這在鋼廠歷史上也是沒有過的。從鋼廠上班第一天起,我們就在廠門口下車,每個人打卡,為職工做示範”。

  河鋼塞鋼副總經理王連璽(右)與塞方員工

  河鋼塞鋼副總經理王連璽介紹説:“河鋼董事長于勇很早就對塞鋼發展提出了三個本地化戰略: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能在歐洲當地找到的原料、服務、供應商就在本地找;我們的企業定位就是塞爾維亞的企業,用人儘量用本地人,我們想的是和當地人一起做好企業,希望他們的子女將來也能在這個平臺展示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

  山東高速集團在塞爾維亞主要承接兩個項目:E763高速公路第三標段和第五標段,全長約51公里;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大廈項目。

  山東高速塞爾維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軍來塞爾維亞已經五年,他告訴記者,企業除了追求經濟效益,也要考慮社會責任。“2014年高速動工剛開始階段,當地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修路沿線沖毀得很厲害,當地老百姓財務損失很大。我們一方面要解決開工技術上的問題,一方面救災捐助,而且捐贈的是奶牛這一可持續發展的資産。我們要樹立中國企業的形象”。

  徐軍在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大廈項目工地前接受採訪

  徐軍説,高峰作業時,公司的總員工數量有一千多人,其中外方員工能佔到70-80%。“建設高速公路時,路邊的農田沒有任何損壞,我們對當地的橋、隧、排水等給與充分考慮,涉及到健康、安全、環境的標準,完全按照當地要求執行”。

  “剛來的時候,在和外方員工協調過程中,我們碰到不少困難”。徐軍舉例説,施工標準是歐洲標準,在組織和審批程式方面,塞方和中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因此轉化上費了不少週折。“在塞爾維亞,我們不能套用在非洲和東南亞的經驗,大量問題需要屬地化處理,比如直接雇傭當地有經驗的員工,塞爾維亞的人力基礎不錯,職業素養很高”。

  結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勇於探索、埋頭苦幹的中國企業是中流砥柱。他們代表著中國形象,為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做著切實努力。“一帶一路”是我國今後相當長時期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總規劃。路還很長,中國企業將不忘使命,奮勇前行。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