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

2018-09-19 16:49:02|來源:人民日報|編輯:趙春曉

  執筆: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衛興華

  內容提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帶領人民實行改革開放。為了快速發展生産力和商品經濟,需要調整所有制結構,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各種生産資源。我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思想不斷解放、理論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推進的改革發展過程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表明,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功。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仍然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在改革開放40年不斷推進的理論與實踐創新中,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無疑是一項重大成就。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關係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調整所有制結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針對過去把家庭副業、集市貿易等也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加以限制的做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部分”。這為個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依據,為調整所有制結構打開了突破口。

  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脫胎于生産力極端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私有制的存在,既是生産力發展的結果,又是生産力發展不夠高的結果。在原始社會生産力極端落後的條件下,不可能存在私有制;同樣道理,在社會主義社會要以公有制完全取代私有制,必須以生産力高度發展為條件。恩格斯在《共産主義原理》中回答“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廢除”的問題時明確指出,“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産力擴大到為實行財産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帶領人民實行改革開放,著力發展生産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這就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各種生産資源。為此,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立足中國實際,大力調整所有制結構,改變原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既鼓勵和引導國內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發展,又積極引進外資企業來我國發展。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是為了解放被傳統體制束縛的生産力,需要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此,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又要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一開始只允許個體經濟存在與發展,到允許私營經濟發展,再到鼓勵外資的引進與發展;從界定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或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到強調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實踐中的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到在理論上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兩個毫不動搖”;從市場調節和市場經濟概念的提出,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再到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思想不斷解放、理論不斷創新、實踐不斷推進的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過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提出的。在實踐中,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在增加供給、滿足需要、擴大就業、增加稅收、搞活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理論上,還需要突破社會主義與私有制不相容的傳統觀念,進一步推進思想解放。我們黨根據我國生産力落後的國情,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這一理論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提出。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系統論述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説明瞭當時的國情:我國10億多人口,8億在農村,基本上還是用手工工具搞飯吃,還存在落後於現代水準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業。還存在大量貧困人口和不少文盲半文盲。與基本國情相聯繫,進一步闡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就是大力發展生産力,發展商品經濟,利用價值規律和市場調節的作用。為了快速發展生産力和商品經濟,就需要進行改革開放,就需要調整所有制結構,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而是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們進行的改革,“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以至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力的實際狀況所決定的”。這裡肯定了私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並對其積極作用進行了論述。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作出重要論述,指出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産黨確立的一項大政方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基礎上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首先,它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其次,它指導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建設要從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第三,它為在公有制為主體條件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第四,它為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積極因素;第五,它為我國消除貧窮落後、解決溫飽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現實條件。

  在新時代繼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與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密切相關。其中,既有以國有經濟為主的公有制經濟的貢獻,也有非公有制經濟的貢獻,表明既不搞單一公有制也不搞私有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功。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仍然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首先,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沒有改變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應當認識到,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都是不可替代的,要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産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係,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要促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良性競爭、相互協作、共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是我們黨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其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意味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而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必須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相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言的。原來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産力非常落後,連低端低質的供給也不能滿足人民低水準的物質文化需要。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中高端生産力相對不足,低端低質産品過剩而高端高質産品供給不夠充分,不能滿足人民提高了的美好生活需要,因而形成了供給和需求新的不平衡。還應看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也需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把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動力都充分激發出來,共同致力於高品質高效益的發展,共同推動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