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匯集“全球智慧” 叩開人工智能大門

2018-09-19 11:33:29|來源:光明網|編輯:趙春曉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曹繼軍 顏維琦 嚴聖禾

  9月17日,隨著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上海正式進入“AI時間”。兩天來,來自國內外AI領域的與會代表圍繞“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主題分享各自的見解,匯集成AI浪潮中的“全球智慧”,攜手叩開人工智能的大門。

  

  一名工作人員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演示與機器人打乒乓球。新華社發

  人工智能沒有邊界

  在人工智能概念誕生60餘年後,新一代人工智能早已超越了當初天馬行空的幻想,正在深刻改變全人類的生産生活方式,甚至改寫人類文明。

  “當我看到人工智能的時候,我看見的是美好的未來。”圖靈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羅傑·瑞迪説,人工智能技術給處於社會“金字塔”底層的30億人賦能。比如,語音互動的個人助手系統,能幫助世界上很多沒有讀寫能力的文盲、半文盲更好地與外界溝通。他預測,在未來5到10年內,人工智能技術將打造出“守護天使”,替人類完成現今無法完成的任務。比如,及早發現可能影響人類安全的突發事件,併發出警告。到2020年,“守護天使”能完成超過80%的人類活動,最終,效率會提高10倍。“人工智能不會征服世界,人工智能可以供每個人使用。”

  

  上海交大學生在展示為視障人士研發的具有導盲功能的眼鏡控制系統。新華社發

  “並不存在AI這個行業,只有‘AI+’這個行業。AI需要與傳統産業合作,這種關係是結合、賦能,而絕不是顛覆。AI的價值是幫助傳統産業提高生産效率,解放生産力。”商湯科技創始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提出“大愛(AI)無疆”概念。在他看來,人工智能與傳統産業沒有明確的邊界,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實現賦能各大不同行業。

  湯曉鷗坦言,我們需要全面了解不同的傳統行業,和各個企業建立合作共贏的關係,同時不斷提升自己,只有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才能和對手談判、合作。除了賦能百業,湯曉鷗還指出了“無疆”的另一層含義: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全世界的智慧,全球企業、機構應該加強合作,打通AI學術研究的國界。

  “機器會比人類更加聰明,但機器不可能有價值觀、有情感。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不是機器智慧會超越人類智慧,而是人類自身的智慧停止增長。”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説,人工智能對我們的啟發在於,未來的製造將邁入新製造時代,那是製造業和服務業完美結合的時代。未來的製造業都是服務業,大部分將被人工智能取代,但背後的體驗和服務卻是不能被取代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諮詢委員會組長潘雲鶴指出,當前人工智能走向2.0時代,大數據智慧、群體智慧、跨媒體智慧、人機協同智慧、自主系統智慧等五大領域將迎來全新發展。“以往的人工智能將機器人作為重要發展方向,可機器人的核心是人工智能,而不是外形是否像人。與其製造模擬人的機器人,不如為機械進行智慧化升級。”潘雲鶴認為,人工智能要發展的是自主智慧系統,不是模擬人的行為,而是模擬人的智力。

  攜手合作是大勢所趨

  人工智能是一個新技術、新事物,但也應當是一種基本場景,甚至是一種思維方式。在這個關乎全人類的時代命題中,各方都在搶佔人工智能的制高點。

  “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所引領的數字化轉型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輪的産業革命,而中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具創新活力的市場。”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能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説,面對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發展機遇,上海發揮自身優勢,制定了明確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為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創造了理想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可謂引人注目的人工智能創新的賦能者。

  合作共贏是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主題。大會上,20個全球人工智能創新項目簽約落戶上海,均是多方合作項目。如徐匯區政府、微軟公司和儀電集團合作簽署“微軟上海研究院暨微軟-儀電人工智能創新院”,長寧區政府和科大訊飛聯合成立“科大訊飛(上海)人工智能及腦科學研究院”,楊浦區政府和百度公司合作簽署“百度(上海)創新中心”等,這些簽約項目遵循上海市AI“人字形”産業規劃佈局,涉及10個區,覆蓋全市60%以上區域。

  “上海市政府全力推進智慧上海行動,為各方創造了巨大合作空間。人工智能是跨國、跨學科的科學探索工程,對任何一個企業、城市和國家來説,不能拒絕人工智能領域的奧林匹克,更不能閉門造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説,在人工智能領域即便有競爭,也應該通過“你追我趕”的互相激勵、協同創新,共同把人類的認知極限推向“更快、更高、更強”,最終的目的是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

  獨行快,眾行遠。科大訊飛創始人、董事長劉慶峰也表示,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非常重要,既要技術合作,也要法律、倫理等層面的合作。

  “隨著近幾年AI技術爆髮式的進步,演算法、算力和數據之間的良性循環,對産業升級和經濟變革的影響越來越突出,並將在未來幾十年中為産業和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能。”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認為,對絕大多數企業來説,至關重要的還是如何在現在這個時代趨勢下,率先擁抱AI,儘快使自身AI化,贏在起跑線上,為未來提供發展的動力。

  校企聯盟培養高端人才

  人工智能時代,高端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在本次大會上,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倡議的“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成立,將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領域攜手合作,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産業革命影響巨大,而且這一次産業革命可能要有很長的週期,不斷滲透到社會各方面,使得社會處於扁平狀態。”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提出,大學的優勢在於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建議大學要主動融入社會,開門辦學。要主動和企業合作,開展校企聯合實驗室,並讓學生參與其中。

  對此,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深有感觸,他們和微軟等企業合作,建設了重點實驗室,研發了一些人工智能技術。“要把在企業工作的人才引進來做客座教授,刺激學生思維,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習平臺。”段崇智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校長林杉也表示,每年合作企業向學校提供幾十個項目實習機會,實現了産學研的無縫對接。

  作為培養人工智能人才的重鎮,多所高校謀劃和佈局了人工智能學科建設。“人工智能成為第四次産業革命的驅動力,第五次産業革命的‘種子’又會在哪,這是需要大學關注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表示,以高校學術聯盟的形式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的當下與未來,具有重要的戰略眼光與現實意義。

  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認為,人工智能的推進不僅涉及科技,也關係到倫理、人文等社會科學,學校正在佈局人工智能多學科教育。學校提出“以類腦智慧引領人工智能”,將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相關合作。

  “對大學來説,要針對人工智能的兩個問題提前佈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認為,第一是降低能耗,第二是計算能力,量子力學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中科大正在構建國家實驗室,希望從量子計算著手為人工智能做好未來硬體的準備。

  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印傑建議,未來哪些崗位會被替代,哪些不會被替代,這在培養人才時必須考慮進去。此外,人們的感情溝通是難以被機器替代的,加強道德和倫理教育至關重要。

  “我們會進行競爭,但不會關上大門,不會閉門造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榮譽校長埃裏克·格裏姆森建議,在大學之間以及大學與企業之間交換學生,不同的大學可以共享數據,創造開源的互惠性平臺,把一個開源的演算法放在一個公共的地方,就能創造出更多的演算法,從而實現多方共享共贏。

  (光明日報上海9月18日電)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