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話語方式 讓話語親近生活

2018-09-20 10:08:20|來源:光明網|編輯:劉天哲

  【光明論壇·理論怎麼新】  

  作者:孫明增(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天津市委黨校黨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話語方式是指言語交際中人們用來表達思想的形式。恰當的話語方式,藹如春風駘蕩之暖,使人甘之如飴、愛不忍釋;不當的話語方式,凜如秋風肅殺之寒,使人不屑一顧、漠然置之。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一重要論述表明,用黨的創新理論教育人民,必須加強話語方式創新。有了行之有效的話語方式,廣大人民群眾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支持黨的創新理論。

  首先,要廣泛運用天然親和的民族話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創造的各種思想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進程。在黨的歷史上,我們黨宣傳馬克思主義時,正是因為擅長運用“大同”“小康”等流傳千古的民族話語來闡釋,才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黨的創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時,我們更要廣泛運用對人民群眾來説具有天然親和力的民族語言。

  其次,要適時採用生動鮮活的時代話語。話語從歷史中繼承而來,又與時代保持密切互動。傳播黨的創新理論,要傾聽時代聲音、體現時代風貌。問題是時代的最強音。作為黨的創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在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形成的。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更要注重堅持問題導向、運用時代語言來闡釋。語言是時代的忠實記錄者,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語言。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化、個性化、輕快化的時代話語,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傳播黨的理論時,要適當採用一些網絡話語,與時俱進地更新話語方式,從而讓理論回歸實踐,讓話語親近生活。

  再次,要善於運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話語。群眾話語是在群眾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語言,是對人們基本生活的言語表達。某種話語體系一旦採取了群眾化的表達方式,就容易被群眾所理解、把握和運用。毛澤東曾深刻指出,要想和群眾搞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眾語言”。毛澤東思想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於毛澤東本人非常擅長運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將深邃的理論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形式錶現出來。黨的理論具有極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民群眾很難理解和掌握。用黨的創新理論教育人民,就要充分發揮群眾語言的藝術魅力,將抽象事物具體化,將具體事物形象化,將深邃的理論通俗化,提煉通俗易懂的標識性話語,打造易為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

  最後,要堅持運用言之成理的學術話語。有理有據是言語交際中有效説服對方的關鍵因素。缺乏學理的支撐,再詩意的語言,再華麗的辭藻,都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尤其是對有一定知識涵養的群眾來説,嚴密的邏輯論證,專業的敘事方式,流暢的語言表達,是讓他們接受和支持黨的理論的根本所在。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説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説服人。”要增強黨的理論的説服力,就要加強理論的學理研究,注重用學術話語闡釋黨的理論;就要摒棄結論性的“宏大敘事”,避免從文件到文件、從概念到概念的邏輯論證;就要根據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結合民族語言、時代語言、群眾語言,認真“陳情”和“説理”,創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方式。

  《光明日報》( 2018年09月20日 02版)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