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激活中國經濟澎湃動力

2018-10-05 23:26:29|來源:南方新聞網|編輯:韓基韜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化程度大幅提高,為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經濟活力創新力不斷增強奠定堅實基礎。(10月4日新華社)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成功實現了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也創造和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個核心問題,重點領域基礎性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四梁八柱”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一些醞釀多年的改革頻頻破題,一些多年久拖不決、久攻不下的難題逐步突破,實施負面清單制度,市場壁壘進一步消除;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市場主體活力持續增強;價格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場競爭更加公平有序;營改增全面完成,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建設……一系列改革舉措,改善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鮮活地實踐告訴我們,改革開放40年,推動了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創造了中國發展的經濟奇跡,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事實詮釋道理,數字見證巨變。從數量規模看,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經濟規模僅有3679億元人民幣;而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名義)已經高達82.71萬億元人民幣,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僅次於美國。從經濟增速看,1978—2017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的年均名義增速高達14.5%,刨除年均4.8%通脹率,年均實際增速仍高達9.3%。從經濟結構看,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第一産業、第二産業、第三産業的結構日趨合理化,第三産業逐漸佔據主導地位。2017年,中國三産結構的比例分別為7.9%、40.5%和51.6%。第三産業的發展增幅已經超過第一、第二産業,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從市場主體看,在中國,現在每天有超過1.8萬戶企業破土而出。過去5年,市場主體數量增加近80%。可以這樣説,加速涌現的市場主體,成為中國經濟最富活力的動力源泉。其宏闊的時代背景,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及其推動的經濟大發展和大轉型。

  人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主體、發展目的和發展動力,是目的與動力的辯證統一。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現階段生産關係與生産力協調發展的根本出路。改革開放40年,正是因為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變了生産關係和生産力不相適應的狀況,社會生産力得到極大解放,社會財富迅速增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一步步變為現實,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呈現出大幅度增長態勢,居民消費結構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人民生活從滿足於吃飽穿暖轉變到更加注重個性和享受的多層次消費,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資料顯示,197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10.3%,2016年提高到80.0%,上升了69.7個百分點。在世界銀行公佈的人均國民總收入排名中,2016年中國排名第95位,比1978年提高80位。可以這樣説,改革開放40年,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程度遠遠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準提高最快的40年,是城鄉居民生活實現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40年,也是社會保障事業從無到有、從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進的40年。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藍圖已經繪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路徑更加清晰。有理由堅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指導下,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經濟必將在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不斷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南方網李建)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