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基加蠟染:非遺手工引苗寨農戶走進新生活

2018-10-09 16:56:0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基加村民居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張碩、陳堅、鄭昊):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基加苗寨地處大山深處,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蠟染”的主要傳承地。由於從小就對苗族蠟染技藝耳濡目染,當地婦女幾乎人人掌握著一手精湛的蠟染製作技藝。然而由於交通不便,多年來,這裡的蠟染手工産品難覓銷路,只能用於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時,地處偏僻、缺乏與外界的溝通、聯繫也使這裡的傳統技藝面臨著斷代失傳的風險。 

  談及蠟染手工藝的歷史價值,貴州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苗族作家韋文揚表示,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印染工藝,是“穿在身上的史書”:“蠟染是一種印染工藝,它的技術起源很早,我們考古所發現的東周文物就已經有了蠟染。這是人類的創造,也是中華文化的創造,蠟染證明了人類審美的進步。我們苗族的蠟染有很多古老圖案,比如幾何圖形的旋渦圖,這與考古文物中所發現的旋渦圖形相符,可以説,蠟染是‘穿在身上的史書’。”

  2014年,當地政府幫助基加苗寨的26名婦女成立了蠟染手工合作社,其中的十余名婦女還建立了私營家庭作坊,手工藝人楊春燕就是其中之一,原先在外打工的她,在得知村中開辦了蠟染合作社後毅然返鄉,做起了自己的蠟染作坊。談到回鄉創業的感受,楊春燕表示,是蠟染合作社引領她擺脫了貧困、走進新生活,“原來我在外面打工,後來因為家中的老人需要照顧,也想做自己的蠟染手工,所以就回來參加了合作社。我們做的蠟染既可以作為服裝、嫁粧,也可以賣出去。我還叫了我的姐妹、親戚一起來做,農忙季節就去幹農活,農閒時就做蠟染,收入開始一般,現在越來越好了。蠟染代表了我的生活,我們苗族的生命,我很喜歡,希望能一直傳承下去。”

  談及當地通過建立蠟染合作社帶領少數民族群眾致富的基本情況,基加村駐村扶貧攻堅隊隊長龍興明表示,過去,由於地理限制等原因,基加村貧困率較高,而自從蠟染合作社成立並投入生産後,當地民眾的收入情況發生了明顯的改善,“我們村總共有340戶,其中228戶是貧困戶,這裡山高谷深,地形限制了經濟發展。以前這裡主要依靠‘以山養山’的發展模式,後來我們發現這個地區的民俗文化氛圍非常濃郁,比如蠟染。這裡是蠟染工藝的主要傳承地之一,村中大部分的婦女都能熟練掌握這門技藝,通過發展蠟染,我們帶動了婦女脫貧致富。2014年,我們的駐村工作隊幫助村中的26名婦女成立了蠟染合作社,之後我們又逐步帶動其他農戶。比如楊春燕,她原來在外面打工,回來後成立了蠟染協會,現在協會中已經有11戶擁有了相當規模的蠟染生産作坊,並帶動了30余戶貧困戶從事蠟染生産,擺脫貧困。”

  與此同時,隨著當地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基加村與外界的接觸和交流逐漸頻繁起來,這裡的蠟染手工藝也逐漸被認可、熟知。當地手工藝人還嘗試將古老的苗族蠟染手工藝與現代服飾、家居用品和各類時尚飾品融合起來,大大豐富了産品種類,據龍興明介紹,基加苗寨還與京東等電商平臺開展合作,拓寬了蠟染産品的銷售渠道,“我們蠟染産品的銷售渠道有兩個:一個是客商或遊客慕名而來,到家裏來挑選,需求包括酒店的床單被套等加工品、人們穿的文化衫、旅遊紀念品等等,另一方面,我們還和京東等電商合作,人們也可以在網上買到我們的蠟染産品。”

  如今,基加苗寨的蠟染手工藝品每年銷售額近200元。當地婦女經營著自己的家庭作坊,將蠟染産品轉變成經濟收入,實現脫貧致富。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還與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一道,著力促進蠟染技藝的傳承與發展。談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作家韋文揚表示,蠟染不僅具有傳統的力量,還兼備可開發的市場價值,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對其加以保護、進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很多種,有的應該加強保護,並不適合過度發展:比如我們的苗族賈理,它由口頭傳授,因此需要保留它的儀式感;而有些遺産是可持續發展的,比如古法造紙、蠟染工藝。相比于工業化的東西,現在人們認為傳統手工藝産品更加寶貴。蠟染有它傳統的力量,同時可以進一步被開發,很多人來到苗寨就是為了購買蠟染産品,我們也將借助這個機遇需求發展。”

丹寨縣基加村全景

楊春燕的蠟染手工作坊

蠟染藝人楊春燕用傳統織布機織布

手工藝人勾勒蠟染圖案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