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上建成“綠色銀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2018-10-12 08:42:55|來源:人民日報|編輯:楊磊

  深綠色的核桃樹、火紅色的蘋果樹和紅棗樹、銀白色的長絨棉、金黃色的水稻,綿延數百公里……9月下旬,記者乘車至新疆阿克蘇地區北緣,從天山山腳一直向南,到達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其間所見,可謂“風拂楊柳千層浪,水潤瓜果萬重彩”。

  新中國成立初期,王震將軍率領的359旅部分官兵來到阿克蘇地區南緣屯墾,並組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全師官兵修建水庫多座,開墾良田120余萬畝,創造了開荒拓地、自給自足的奇跡。

  如今,阿克蘇人繼承發揚屯墾精神,通過實施大規模生態綠化工程,成功實現了人進沙退、再造“大漠綠屏”的壯舉。令人矚目的是,久久為功,阿克蘇人的“綠色涅槃”,在收穫綠色的同時,將林果業打造成可持續提現的“綠色銀行”:蘋果、紅棗、核桃等林果品牌逐漸在全國打響,成為一張綠色新名片。

  人進沙退何以真正實現

  經濟林、生態林、景觀林“三林共建”,既要治沙,也要致富

  如果沒有“新疆楊”等生態林的保護,荒漠綠化的結果就是“空中樓閣”;如果沒有蘋果樹等經濟林的支撐,荒漠綠化的結果就是“海市蜃樓”——從大量種植純生態林,到經濟林、生態林、景觀林“三林共建”,阿克蘇地區的生態治理,走過了由“見樹不見人”到“見樹又見人”的過程。

  目前,阿克蘇地區林地面積142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8%;林果種植面積450萬畝,當地農民林果純收入已達453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2%。

  過去,阿克蘇地區環境惡劣,七八級以上大風長年不斷,把僅能抵抗3級風的蜜蜂吹得無影無蹤,導致蘋果樹開花後無法授粉,自然也就結不出果子;即便能挂幾個果,也會被大風捲起的粗沙打成“麻子臉”,失去“賣相”。

  “創造和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基礎,否則連蜜蜂都得‘移民’,哪會有現在碩果纍纍的豐收景象?”阿克蘇冰雪蜜脆園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小平感觸很深。

  小氣候變好了,風沙消失了,蜜蜂也飛來了,這才有了聞名全國的阿克蘇蘋果!

  實際上,阿克蘇林果業是典型的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産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比如,林果全靠引入天山雪融水進行灌溉,無法利用地下水;沙土中的鹽鹼含量極高,種植果樹需要換土;沙土還有1米厚的凍土層,需要深埋種植、細心呵護;果樹四週的防護林也需要定期澆水、定期管護……這裡每畝果樹的種植成本高達1萬元左右,其中的環境成本比其它地方高得多。

  阿克蘇的實踐表明,既要治沙,也要致富,才能保住新開拓的綠洲,真正實現人進沙退目標。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兩者不可偏廢。”阿克蘇地委書記竇萬貴表示,只有“以水定林”“以林養林”,推動林果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實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目標。

  生態扶貧如何脫貧不反彈

  因地制宜、精選産業,將林果業打造成可持續提現的“綠色銀行”

  吐爾遜是柯柯牙鎮紅山新村的一名維吾爾族村民,過去曾在托木爾峰下放牧,如今作為生態移民,分到了一套全新的定居房和8畝核桃樹。牧民們放下鞭子、拿起鋤頭,能否適應新工作?

  “種核桃也很好,可以待在暖和的家裏,擰開自家門前的水龍頭,就能把水肥通過細管送到兩公里外的地裏,用滴灌方式給樹澆水,很方便!”吐爾遜介紹,這幾年山上特別冷,雨雪特別大,把人凍得厲害,他的關節炎也犯了,放牧很辛苦。

  近年來,阿克蘇地區建成3個自治區級森林公園、11個縣級以上自然保護區。不少遊牧民從山區搬到平原,改變了逐水草而居的傳統生産方式。

  “現在生態環境好了,野生動物也多了,天山下的黃羊經常成群結隊地亂竄。去年冬天還暴發了狼災,群狼咬死了130隻羊。如今牧民下山了,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就少多了。”柯柯牙鎮黨委書記劉傑介紹。

  生態扶貧必須以生態産業為支撐,因此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林果業是關鍵。“只有因地制宜、精選産業、規模發展、合理延伸,打造可持續提現的‘綠色銀行’,才能實現精準扶貧目標,做到脫貧不反彈。”烏什縣委書記王凱旋表示。

  烏什縣位於天山腳下,是一個典型的河谷綠洲,又是國家級貧困縣,其水資源較好,但雨雪較多,冰雹災害嚴重。種植蘋果、紅棗、香梨等果樹容易受災,因此當地選擇核桃作為扶貧主打品種,共種植了36萬畝。

  “要讓全部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光靠擴大核桃種植面積還不夠,目前我們主要實施提質增效工程,通過果樹疏植、增施有機肥等辦法來提高核桃單産。”王凱旋介紹。

  近年來,烏什增植了大果沙棘、葡萄等林果品種,同時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推動全域旅遊,獲得了較好的扶貧效果。據統計,烏什縣原有貧困人口6.5萬人,目前僅余1.8萬人尚未脫貧,預計到2019年即可實現全部脫貧目標。

  林果業市場風險如何防範

  強化品牌形象、拉長産業鏈,構建長效市場機制和循環經濟模式

  如今,阿克蘇蘋果、紅棗等享譽全國,栽種面積和産量約佔全疆的1/4。但林果業的快速發展,也遇到了市場瓶頸。以紅棗為例,去年當地平均收購價僅為每斤三四元,低於6元左右的成本價,導致一些棗農不惜撂荒。

  市場化運作有波動期,會出現果賤傷農現象,全國各地屢見不鮮,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對此,當地政府採取了強化品牌形象、拉長産業鏈、調整生産組織方式等辦法,一些縣市還實施了保底價機制,以防商販惡意炒作,取得了一定效果。

  “實際上,國內消費者對優質林果的需求遠未達到上限,關鍵是進一步提高林果品質,這就需要循環經濟這一全新經濟模式來支撐。”阿克蘇興疆牧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炳全表示。

  以阿克蘇蘋果為例,其甜度遠超其它地區蘋果。“但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沙土有機質和氮磷鉀等含量低,容易影響蘋果口感;空氣過於乾燥,導致蘋果外皮較厚。”來自山東煙臺的果樹專家駱行玉説,如果增加有機肥施用量,品質還會大幅提升。

  目前,由於阿克蘇實施“誰建設、誰管護,誰投資、誰受益”的生態建設鼓勵措施,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極高,帶來大量資金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新經濟模式。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