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策展人架起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2018-10-15 09:49:1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汪欣蕊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毛源源):近些年來,各種流派和風格的展覽在中國日漸豐富。看展覽已經和看電影、逛書店一樣,成為中國人日常文化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而一個新的職業——策展人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展覽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並且逐漸被大眾認可。在今天的報道中,我們就一起走進策展人,聊聊他們的故事。

  楊小波供職于湖光山色美學機構。他自幼愛好繪畫,在大學期間主修設計,畢業後進入一家與文化産業相關的企業工作。出於對藝術的熱愛,楊小波在完成主要工作之餘,還積極為藝術領域的朋友、同學聯繫資源,幫助他們辦展。在這個過程中,一個職業——策展人引起了楊小波的注意,並且隨著接觸越來越多,對它的了解也在日漸加深。大約在十年前,楊小波離開了原來的公司,開始了他的“策展生涯”。“策展人的目的也是讓公眾更容易地解讀藝術現場。公眾需要一個翻譯,尤其是藝術家的表達方式是比較自我的,這就更需要一個翻譯。但這個翻譯不是完全解讀給你聽,是至少給你一個橋段,讓你有不同的選擇來了解和關注藝術家和他的作品。”

  策展人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西方,最早是指在藝術博物館中研究藏品的人員,目的是使藏品形成有主題有結構的展覽用以向社會傳播。後來,在很多大型的展覽中也沿用了策展人的機制,邀請策展人來策劃展覽。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説,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藝術創作的生産力進一步解放出來,加上西方的各種藝術流派和觀點的涌入,策展人也逐漸走進中國。“因為在很長時間,中國的藝術形式是比較單一的。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使藝術家從原來遭到某些禁錮的狀況,走向了自由發揮個性創作的狀態。整個社會形成了尊重藝術創作,尊重藝術家展現個性風格的風氣。西方各種藝術流派和觀點也迅速來到中國,使中國藝術家能看到世界藝壇的各種現象。”

  20世紀90年代,中國藝術界開始出現策展人,展覽也從過去由一個機構出面組織,開始轉變為由策展人策劃組織。在范迪安看來,策展人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展覽業的變革,同時也推動著中國藝術創作煥發出新的生機:“當策展人提出一個命題的時候,意味著他對藝術創作的現狀做出了研判。當策展人用這樣一個題目組織一個展覽的時候,他所邀請的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會匯聚成對一個問題的藝術的表達。策展人的出現使中國的展覽呈現豐富多樣的現狀。因為有了策展人的思考,影響了藝術家更多地在作品中表達對現實的感受,推動藝術風格的形成,每個藝術家的角色也就更有個性。”

  二十多年來,隨著中國策展行業的不斷進步與成熟,策展人的職業定位也從最開始的模糊發展到逐漸清晰,也越來越受到觀眾的認可。觀展愛好者薛先生説:“我覺得一個展覽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作品的好壞,總體的展覽的策劃也很重要。所以策展人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比如,選擇什麼樣的作品,在什麼樣的地方展出,如何佈局,光線的選擇,周邊紀念品的銷售,這些都會影響參觀者對展覽的綜合體驗。我覺得,要成為一個好的策展人,需要很多綜合能力。很多因素共同促成一個難忘的展覽。”

  從某種意義上講,策展人是連接藝術家和觀眾的橋梁。他們笑稱“藝術家是修行者,而自己是傳道者”。和策展行業接觸了十多年的策展人楊小波,不僅見證著中國策展行業的不斷成熟,也感受著中國觀眾的進步。“今天這個局面真的變了,藏家提升了,對標準、價格、未來的藝術品的走向(都有要求)。以至於説,挑選藝術品不單是為了升值了,也為滿足個人的情懷。對於公眾來講,年輕人一直在成長,隨時隨刻都能跟你對話,能跟藝術産生關聯。”

  21世紀的今天,策展行業在中國藝術界十分活躍。策展人,也已經成為文化領域不可或缺的角色。不過,目前策展人在中國還面臨行業門檻低、高水準人才匱乏等現狀,而行業相關的制度,比如行業規範、評價體系、培訓機制等也有所欠缺。用策展人楊小波的話來説,“要滿足中國人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專業化和職業化是策展人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