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航天人參觀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 講述航天事業成就

2018-12-14 16:48:5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航天專家對衛星模型進行講解 從左至右:張衡一號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 朱興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研究員、東方紅四號平臺設計師 李砥擎、實踐十三號衛星電推進主任設計師 王玨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林維):近日,中國的三位航天人走進國家博物館,參觀了在這裡舉行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並與觀眾互動。他們表示,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能夠參與中國航天事業建設,讓他們倍感榮耀。

  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設置了高精尖科技專區,其中,“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實踐十三號”衛星等模型吸引了大批觀眾駐足觀看。在東方紅四號衛星的模型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研究員、東方紅四號平臺設計師李砥擎講述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三大裡程碑成就:“第一個也就是1970年4月24號,我們國家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國首次擁有了自己的人造衛星,當時衛星上去還可以唱著東方紅的樂曲,現在我們國家的航天日也就是定的4月24號。第二個里程碑,就是在2003年10月15號,我們神舟5號飛船首次實現載人航天,我們第一個中國的航天員楊利偉就乘坐神舟5號飛船正式進入太空。第三個里程碑,是在2007年的10月24號,嫦娥一號衛星順利地實現了月球的探測。”

  經過60年發展,中國已形成了獨立自主、完整配套的航天型號設計、研製、生産、試驗和發射測控保障體系。目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成功發射十一艘神舟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等,累計14人次順利往返太空;探月工程圓滿完成“繞”“落”目標;北斗衛星導航區域系統全面建成,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完成,具備今年年底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基本導航服務的能力;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在諸多領域填補國內空白;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實施200余次發射,成功發射各類衛星300余顆;在軌衛星超250余顆,初步建成由“通、導、遙”三大衛星系統構成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骨幹體系。

  此外,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實踐十三號衛星電推進主任設計師王玨表示,航天事業的進步和發展,也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像國內是在去年開始進入高通量衛星的運營當中,中國去年發了一顆中星十六號衛星,這顆衛星從通信容量上來看,相當於它能夠提供的用戶使用的頻寬通訊速率,差不多是以前國內所有舊體制衛星的一個總和,是有一個比較大的跨越。對民眾生活來説,比如説有一些場合,飛機、高鐵、海上的石油鑽井平臺、然後包括咱們在一些類似于無人區的科考的隊伍,那麼他們可以大概用一個0.5米左右的一個天線,然後可以實現比較高速的上網。”

  而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航天事業也齊頭並進。目前,中國已與30多個國家、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100多項合作協定,為2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國際商業發射,向多國出口衛星、提供搭載服務。在東方紅四號平臺設計師李砥擎看來,未來航天事業的國際合作方面還大有可為,“當前我們跟國外的很多國家、成熟的國際運營商開展了很多合作,已經有十幾顆國際商業整星交付合作的衛星了,衛星發揮的作用也很好。包括像跟非洲的很多國家: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以及像南美的很多國家,跟巴西有長期的合作,跟委內瑞拉,我們最早跟他發展的通信衛星,現在已經在軌穩定運行了十多年了。然後還有咱們亞洲這邊的,老撾通信衛星等。來來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項目上的合作,像在空間站的一些合作、合作對外太空的探索、外行星的探索,這些都是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展。”

  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背後,離不開航天人的鑽研和付出。展廳中展示的另一顆由中國發射的“張衡一號”,是中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張衡一號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朱興鴻坦言,希望該衛星提供的數據能夠加強人類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當然我們希望有一天能夠通過衛星的手段,提高咱們對自然災害的預測能力。我最早進航天的時候,我們工作證上有句話:‘用成功報效祖國,用卓越鑄就輝煌。’其實我覺得這是航天人比較真實的寫照。我覺得作為航天人,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榮譽感,而且就是説用我們的實際行動,能夠推動一些祖國事業發展。”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