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改革開放再出發,三個角度讀懂中國

2018-12-17 17:11:1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西方社會關於“中國未來向何處去”、“中國是夥伴還是對手”、“中國是機遇還是挑戰”的聲音也多了起來。在此背景下,星期天(16日)北京開幕的第三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意義不同尋常。

  作為一個旨在增進世界對中國了解、推動中外交流合作的國際會議,“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曾于2013年、2015年在京舉辦過兩屆。本屆會議吸引了近600人參加,其中包括近40位全球著名政治家、戰略家和企業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強調中國將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為世界提供更多合作機遇。這一闡述有力地回應了西方社會的關切,也激發與會中外嘉賓圍繞“中國發展新動能,全球合作新機遇”這一會議主題,展開思辯與討論。

  就像人生哲學有終極之問一樣,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社會圍繞著中國的種種議論,可以歸結為“中國三問”,即: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它從哪來?要到哪去?對此,參加本屆“讀懂中國”會議的中外嘉賓,從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與未來的角度,紛紛給出答案。

  關於第一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開幕演講中指出,國際社會可以從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推動合作共贏、秉持公平正義、倡導普遍安全、講求和而不同等方面來讀懂中國。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提出,要用歷史、客觀、未來的眼光讀懂中國,看到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對於第二問,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用“兩重性”一詞,形象地概括了當代中國的進步與不足。比如,一方面,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GDP從1978年的3600多億上升到2017年的82萬多億,但人均GDP在全球只排在70位上下;一方面,中國是世界製造業大國,但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仍處於中低端水準……這種“兩重性”表明: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是在過去40年取得歷史性進步基礎上的再出發,也是在面臨新的社會主要矛盾基礎上的再出發。

  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中國要走到哪去?與會代表認為,這一問的答案是清晰和明確的,這就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也就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鄭必堅認為,這不是一個稱霸世界的目標,而是一個發展自己的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中國的市場力與創新力將會被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時,中國將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

  這些看法得到了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的贊同。他在演講時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會被實踐所驗證,而且時間比人們想像的要快。他還呼籲建立一個相互連接的世界,認為人類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用國際合作來打敗保護主義。

  公正源於了解。在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再出發的關鍵時刻,來自全球的政治家、戰略家和企業家們齊聚北京,用三天時間,從區域發展戰略、科技創新、産業升級、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等方面辨析中國發展的新動能,從地區安全與新型國際關係、“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發現全球合作新機遇,這些不僅有助於西方社會更好地讀懂中國,也將使世界從中收穫良多。(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