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

2018-12-18 15:19:0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宇辰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註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目前,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徵,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産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毫無疑問,民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發展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經濟增長和人民福祉的提高。民營經濟發展得好,財稅能力就好,政府和百姓的日子就過得好。

  近年來,有人吶喊要消滅私有制,有人説民營經濟已經完成了使命,要退出歷史舞臺。這些觀點是完全錯誤的,是動搖人心的高級黑。

  首先這些觀點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2018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提出了“三個沒有變”的重要論斷:即“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我們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只要有利於發展生産力、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就應該鼓勵其存在和發展。

  其次,這些觀點不符合經濟學常識。經濟學指出經濟增長的來源是勞動力的增長、資本的增長以及技術的增長。企業家把這些生産要素組織在一起發展生産,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兩個“毫不動搖”的提法並沒有強調以誰為主體,意味著公有制經濟和民營經濟共同發展,兩條腿走路,既不是國進民退,也不是國退民進。發展不就是人民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嗎?幹的人越多,不是更好嗎?國有經濟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作用。民營經濟在競爭性領域發揮其作用。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與經濟體制改革即市場經濟體制是分不開的,市場經濟發揮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放開市場主體的經營自由,鼓勵市場競爭,有激勵就更有活力。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正是市場經濟有活力的表現。國企改革經歷了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之後,資産效率提升了,民營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居功至偉,民營經濟在發展生産、技術創新、解決就業、貢獻財稅方面起到了作用。沒有民營經濟,國有經濟的改革也無法成功。

  最後這些觀點不符合産權規律。民營經濟可以理解為人民群眾靠自己的智慧發展産業創造財富。沒有民營,何來民有,沒有民有,何來民富?正是對富裕生活的渴望,驅使人們不斷創造。産權理論認為,産權是天賦人權,人擁有自己的勞動果實。你屬於你,你的手屬於你,你的手的勞動屬於你,你的勞動的果實也屬於你。如果你的勞動果實不屬於你,則可以推出你不屬於你的悖論。“所有權是道德神”、“有恒産者有恒心”,保護産權可以穩定企業家對於未來財富的預期,才願意做長期投資,例如研發、擴大投資、誠信經營,經濟長期增長才有動力。

  如果沒有民營經濟,人民群眾就缺少努力創造財富的機制。40年前一大二公的經濟裏,人們沒有發揮積極性、創造性的激勵,整個經濟缺乏效率,産出低下,那時,靠國有經濟實現民有,是脆弱的。改革開放後,自由經營權一放開,有了民營,就有了民有,也就走向了民富。

  (袁正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