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轉型”是中國經濟得以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8-12-19 16:34:3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賈雪靜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改革開放至今曆經40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了中外發展史上的經濟奇跡。

  目前,不少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都在探討和研究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重轉型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什麼是三重轉型?即體制轉型、發展轉型和開放轉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曾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的雙重轉型,即體制轉型和發展轉型的結合或重疊,這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根本邏輯和重大主線。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中,我們在考察和重視國內經濟發展的同時,還需要考察和重視中國與世界的經濟關係,即中國的對外開放。在過去的40年發展歷程之中,中國的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是結合在一起,是相互制約與促進的。因此,國內的體制轉型和發展轉型,也和對外的開放轉型結合或重疊在一起。

  體制轉型、發展轉型和開放轉型這三重轉型都是從1978年後開始的。1979年是中國正式走上改革開放道路的第一年。具體而言,體制轉型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轉型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開放轉型是從自主封閉的經濟體轉向對外開放的經濟體。三重轉型的結合或重疊是沒有前例的,也是傳統的發展經濟學中沒有討論和研究過的。二戰後的一些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推行過計劃經濟體制,所以那裏不存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另外,一些國家不像中國那樣,由於經濟地域廣闊,能夠長時期的自力更生或採取封閉發展的模式,而是和其它國家的經濟聯繫比較強,這些國家從自主封閉的經濟體轉向對外開放的經濟體的開放轉型的痕跡也不如中國那麼明顯。這樣一來,中國的三重轉型就具有了很強的典型性。1979年以後的中國,一是要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以市場經濟代替計劃經濟,推進體制轉型;二是要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推進發展轉型,使中國成長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三是要從自主封閉的經濟體轉變為實施對外開放的經濟體,推進開放轉型,促使中國逐步發展成為更高水準的開放型經濟體。

  三重轉型的推進和實現,都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説,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以及所實現的成就並不容易。中國建國後實行了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全面的,各個領域的發展均受到計劃體制的束縛,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工業、農業。體制轉型也同時影響著發展轉型和開放轉型。如果不破除計劃經濟體制的限制,中國不可能實現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也難以實現高水準的開放型經濟體的建設。為此,在轉型的初始階段,必須解放思想。1978年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以及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極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中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

  中國國內的體制轉型和發展轉型充滿挑戰,對外的開放轉型也同樣如此。1979年1月份,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馬洪發文《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提出,要形成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按照農、輕、重次序安排的,自力更生為主、儘量爭取外資和國際先進技術的,擴大內外交流的經濟結構和相應的産業政策,以適應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需要。該文在對外開放初期提出開放的做法,並指出與國內改革的關係,這對中國開啟對外開放的大門大有裨益。1979年1月1日,中國同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也正不斷地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自此開始,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中國的發展模式之所以經常被稱為改革開放,是因為中國的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是基本同步推進的,也就是三重轉型結合或重疊在一起同步推進的,這也是4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三重轉型對於未來亦有重要意義,中國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在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就,需要更徹底地完成轉型,即建設更徹底、更高水準的市場經濟體制、工業化或者現代化經濟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羅來軍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中國方案研究院執行院長)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