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助力改革開放取得成功

2018-12-19 15:12:5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賈雪靜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改革開放取得成功,有很多經驗值得總結。其中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是一項重要經驗,這也是當前中國積極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任務的重要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引進外資企業,利用國外資源,依託技術進步、國際産業轉移和全球化貿易的發展,中國在利用外資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363億美元,規模是1983年的60倍,年均增長12.8%。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和世界銀行今年10月發佈的研究報告,上半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外商直接投資最大吸收國,中國的營商環境進入世界排名前50的經濟體之列。中國還積極擴大進口,進口總額由1978年的187億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12.5萬億元,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進口國。

  在引進來的同時,中國企業也積極走出去,一批批對外貿易企業跨出國門,將中國製造的産品銷售到了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目前,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167.60億美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153320.58億美元。中國企業也已經成為對外投資的資本主要來源國,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583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中國從國際市場上獲得了發展所需要的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等,中國也向國際市場提供了質優價廉的中國産品、中國技術和中國標準。中國在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發展自己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了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市場體系,構建起了生産資料市場、生活資料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同時市場微觀主體活力不斷增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認可,市場的無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有機結合,發揮了創造財富的合力。在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相互結合的制度基礎上,國內逐漸形成了強有力的統一市場。通過投資、消費、出口和政府支出需求的拉動,極大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尤其是地區之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以及公共服務的逐漸均等化,促進資本、勞動、技術等要素的有效流動。商品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統一市場,釋放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潛力。通過經濟發展,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5974元,形成了強大的市場購買力。僅僅以消費為例,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不斷增強,消費支出不斷增加,消費數量和品質都不斷提高,消費總規模不斷擴大。從全國範圍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78年的1558.6億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36.6萬億元。 簡言之,通過形成強有力的國內市場,擴大了有效需求,支撐了經濟增長,提升了經濟發展品質,使得中國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雙驅動下保持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長,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當前,面對國際經濟複雜變化,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需要更好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

  首先,利用好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當前,需要保持戰略定力,把握好發展機遇,採取有效策略應對美國等對我國發起的貿易摩擦和技術壓制等,進一步深耕傳統國際市場,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市場,通過引進高品質外資推動産業轉型升級,通過積極走出去尋找國外産品銷售市場和投資市場,通過主動擴大進口等滿足高品質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通過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和防範機制降低外源性風險。

  再次,形成強有力的國內市場,利用好國內資源。國內市場的穩定和擴張是我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前提。這就需要破除地區之間的條塊分割,形成全國統一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進一步釋放市場空間;加強地區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擴張市場邊界;實現經濟增長與工資同步增長,縮小居民間收入差距,通過減稅等措施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進一步增加市場消費能力;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居民創業和企業創新動力,通過産品創新、品牌建設和服務品質提升等不斷滿足人民對中高端消費的需求;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韓文龍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主任 )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