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稻穀的“中國貢獻”——袁隆平的追夢路

2018-12-20 06:41:20|來源:新華網|編輯:韓基韜

  一顆稻穀的“中國貢獻”——袁隆平的追夢路

  20世紀90年代末,袁隆平在觀察兩係法雜交晚稻的生長情況(資料照片)。  新華社記者 殷菊生 攝

  新華社長沙12月19日電(記者周勉、袁汝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常説起自己的兩個夢——“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

  “作為新中國培育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我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增産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幾年時間,袁隆平發現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並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産量的重要途徑。

  一顆稻穀的“中國貢獻”——袁隆平的追夢路

  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袁隆平超級稻第四期攻關示範片,袁隆平在查看水稻生長情況(2013年8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佈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國務院將“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授予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

  5年後,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略:由三係法向兩係法,再到一係法,即在程式上朝著由繁到簡但效率更高的方向發展。

  經過9年努力,兩係法獲得成功,它保證了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一顆稻穀的“中國貢獻”——袁隆平的追夢路

  袁隆平(前)在湖南省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2017年9月29日攝)。 新華社發(薛宇舸 攝)

  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後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

  1979年4月,雜交水稻國際學術會議上,袁隆平宣讀了自己的論文《中國雜交水稻育種》,中國第一次將雜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經驗傳遞給世界。

  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雜交水稻簡明教程》,經聯合國糧農組織出版後,發行到40多個國家,成為全世界雜交水稻研究和生産的指導用書。

  因為“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解除貧困展示了廣闊前景”,並“致力於將雜交水稻技術傳授並應用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幾十個國家”,2004年,袁隆平獲得了世界糧食獎。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的追求和夢想。”袁隆平説。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