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一個中國家庭40年的生活變遷

2018-12-20 15:49:3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黃蓉

  國際在線專稿:改革開放40年的滄桑巨變,深刻地改變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每個個體的經歷,都是這個國家記憶的一部分。12月18日,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網站刊登了其駐北京分社製片人薄古(音譯)的文章。薄古在文中分享了她的家庭因為改革開放發生的巨大變化。以下是原文選編: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街頭,街道上出現了個體經營的商店,人們出行仍以自行車為主。(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78年10月,鄧小平對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他參觀了鋼鐵廠、汽車廠和電子産品工廠,日本的現代技術顯然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在他訪問日本後的兩個月,1978年12月18日,中國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那次大會上,中國領導層決定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一重大決策為中國經濟改革指明瞭方向,並從根本上改變了包括我的家人在內的全中國人的生活。

  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前一個月,我出生在中國東部省份江蘇。我出生的第二年,父母便從農村搬到了江蘇的一個城市。對於絕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的中國人來説,“升級”到城市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後來,我的母親成為了一名學校老師,我的父親去黑龍江參軍。

  我們生活的第一個城市是江蘇省的一個小縣城,一家三口蝸居在不足十平米的小屋裏。當時,我只有三歲,這段記憶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裏。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把床墊從床上挪下來當餐桌,我們就坐在旁邊的塑膠小凳子上吃飯。1981年,我們搬到了同一個城市中一套更大的房子,裏面沒有廁所和浴室。家雖然還是不大,但我們有了一個真正的餐桌。

  私營企業在中國的出現,是兩年後的事了,但它只佔當時中國經濟的一小部分。我們仍然必須使用糧票購買肉、米、油等日常必需品。從食物、衣服、自行車到手錶和縫紉機,事實上,那個時候幾乎所有東西都需要用票券購買。

  但是,更大的變化很快就開始了。1984年,我們買了第一台“孔雀牌”電視機,這是中國最早的電子産品之一。電視機是黑白的,但我們設法使它變成“彩色”的:我們把紅、黃、藍三色的透明膠帶粘在螢幕上——問題就解決了。有時候,必須有人站起來拿著天線才有信號。那段時期,香港的流行文化悄然而快速地席捲內地。我和鄰居經常湊在一起看風靡內地的港劇《射雕英雄傳》。

  還有一些事情也值得記錄:

  1985年,中國舉辦了首個西方樂隊的演唱會——英國流行組合“威猛樂隊”在北京獻唱;

  1986年,我家買了一台真正的彩電。同年,我們還買了一台卡式錄音機,我用它來學英語;

  1987年,我家買了第一台冰箱;

  1989年,我的父母買了第一套配有陶瓷馬桶和浴缸的公寓式住宅。

  幾年後,中國開始放棄使用糧票。大家開始稱呼彼此為“先生”或“女士”。再後來,我家有了第一部電話、第一個照相機、第一部空調、第一部傳呼機、第一部手機等等。我成為了家族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後來,我又成為了家族中第一個在美國學習的人。

  不止是我,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家庭經歷了與我的家庭類似的變化。回顧40年來中國走過的道路,我知道,一切都來之不易。(謝詩佳)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