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改革先鋒”張瑞敏:只有不斷創業 才能無愧時代

2018-12-22 11:30:33|來源:中國文明網|編輯:范琪妍

  張瑞敏,1949年1月出生,山東萊州人,海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改革先鋒、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他順應改革發展形勢,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帶領海爾從一個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跨國集團。

  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改革先鋒”獲獎證書的時候,我彙報説:“感謝總書記,這不僅僅是對我的鼓勵,更是對所有中國製造業企業的鼓勵。”總書記説:“這是黨和政府對你們的肯定、期許和鞭策。”

  親切關懷,殷殷重托。回想海爾集團34年創業創新曆程,我心潮澎湃,體會至深。

  海爾集團的前身是青島電冰箱總廠。1984年,我臨危受命,沿著唯一一條通向工廠的泥路,踏入瀕臨倒閉的青島電冰箱總廠衰敗的大門。這一年,已經有三個廠長辭職了,我是第四任廠長。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圖片由海爾集團提供

上世紀八十年代青島電冰箱總廠破舊的車間與設備。圖片由海爾集團提供

  到任伊始,為了整頓生産秩序,我們制定了13條規章制度——《青島電冰箱總廠勞動紀律管理規定》,貼在工廠四週的墻壁上。其中第10條規定是“不準在車間裏大小便”。今天,很多人看到這些規定都會覺得好笑、不可思議。但當時,恰恰是這些規定,讓廠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84年,青島電冰箱總廠13條管理規定。圖片來源:齊魯網

  也正是在那一年,青島電冰箱總廠從德國利勃海爾引進全套設備和技術。我第一次到德國去考察,也第一次見識了真正的工廠。讓我感到震撼的,不只是他們的自動化技術,還有他們工廠中多達1942條的標準,每個工人都異常認真,每個工位都力求盡善盡美。

  除了我們,當時還有兩家企業與利勃海爾有合作,一家在武漢,一家在杭州。武漢那家後來被兼併了,杭州那家不知所蹤。而我們是唯一一家逐條消化那1942條標準並轉化成我們自己的標準的企業。

1985年,張瑞敏(左二)與青島電冰箱總廠領導班子成員研究總廠規劃。圖片由海爾集團提供

  1985年,有用戶反映我們工廠生産的冰箱存在品質問題。我帶人突擊檢查倉庫,發現了76台有品質問題的冰箱。當時有人提議將這些冰箱低價賣給廠內員工,考慮再三,我仍舊決定——砸,而且是誰生産的誰來砸!於是我召集各部門開現場會,當著全廠職工的面,用一把大錘把那76台冰箱全部砸毀。當時物資緊缺,一台售價800多元的冰箱相當於一個工人兩年多的工資,76台冰箱不是一個小數目。   我之所以砸冰箱,其實不是為了砸冰箱,而是為了讓員工樹立“有缺陷的産品就是廢品”的觀念,如果我當時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其實就等於允許他們明天再生産760台這樣的冰箱出來。

1988年12月,海爾拿下同行業全國品質評比金牌。圖片由海爾集團提供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即將加入WTO,“狼來了”的聲音甚囂塵上,很多人擔心大量的國外商品和外資企業涌入中國,會給中國的産業帶來災難。1999年,海爾已經成為了中國家電行業的龍頭。我認為,與“狼”共舞才能成為“狼”,就像下棋與高手過招才能成為高手。“國門之內無名牌”,必須要走向國際市場,而且一定是“出口創牌”,而不是出口創匯。海爾先難後易,選擇先進入歐美國家已經成熟的家電市場,走上一條海外創牌之路。這一年,海爾到美國設廠。

  當時外界的質疑聲和壓力很大,有媒體甚至出了一篇文章《提醒張瑞敏》。如今,在年輕一代的美國人眼中,海爾是一個很好的家電品牌,甚至很多人並不知道它其實是來自中國的品牌。海爾正在成為美國的本土品牌。

  2000年,在瑞士舉行的達沃斯論壇上,我看到,網絡使你無法自滿,它可能使消費距離消亡到零。傳統觀念的連續性被打破,傳統結構逐漸消亡,如果不能更新觀念,無異於自我拋棄。

  在向日本學習管理經驗時,我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企業病”。一個企業在小的時候充滿活力,等發展壯大後,隨著組織架構一層又一層,和用戶之間的墻越來越厚,企業內部官僚主義越來越重,最後企業就會缺乏競爭力。當時的海爾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我意識到企業必須要改革。

  這是我對趨勢的判斷,但是很多時候,你知道方向沒有問題,但到底該怎麼走,還得在實踐中探索。

現在的海爾董事局大樓。圖片由海爾集團提供

海爾集團互聯工廠智慧製造。圖片由海爾集團提供

  2005年9月20日,我在海爾全球經理人年會上首次提出“人單合一”雙贏模式。“人”指員工,“單”指用戶價值,“合一”指員工的價值實現與所創造的用戶價值合一。每個員工都直接面對用戶,為用戶創造價值,同時實現價值分享。這一次,我們“砸”向的是已然高聳的“海爾大廈”,“砸”掉的是海爾的中間層,“砸”碎的是海爾僵化的科層制。一“錘”之下,海爾的一個個部門變成了一家家小微企業,而它們直接面對市場、面對用戶。

  2009年,我見到IBM前董事長兼CEO路易斯•郭士納。我在紙上畫出“倒三角”的組織架構圖,還沒開始説話,就見郭士納眼睛一亮,他興奮地説:“我知道你要説什麼!”原來,他在任時也想進行類似的變革,因為風險太大而作罷。幾十萬人的組織,一旦亂了,將是一場滅頂之災。對海爾來講,這也是一場極具危險的挑戰。我們打破科層制,去掉了一萬多名中層管理者,變成一個創業平臺。但如果不去掉這一萬多人,那整個八萬人的生存可能就有問題了。

2016年,海爾集團收購美國GEA時,張瑞敏發表講話。圖片由海爾集團提供

2018年3月7日,張瑞敏在哈佛商學院演講。圖片來源:齊魯網

  今天,海爾已發展成世界級的企業和品牌,連續九年蟬聯全球家電第一品牌。海爾的變遷,濃縮了中國企業家從無到有、不斷改革突破的艱難歷程,也見證了中國製造業蛻變升級的過程。而這個巨大變化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改革開放賦予每個人勇氣,讓每個人把活力充分發揮出來,是改革開放給了海爾機會,才有了今天的海爾集團。我們正在全世界率先探索物聯網生態模式,希望能夠率先實現物聯網的引爆,創出世界級的物聯網模式,實現中國企業在管理模式上由學習模倣到引領世界。

  我始終認為,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在改革開放的40年裏,很多企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正是在這些企業的推動下,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即便曾經擁有再大的輝煌,企業也不能一味守業,只有不斷創業,才能持續發展,要始終“自以為非”,而不是自以為是。改革開放日新月異,我們企業要不斷接受新觀念、戰勝自我,從跟隨者變成引領者!(張瑞敏口述,敏嫻整理)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