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外開放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2019-02-19 16:10:36|來源:光明網|編輯:徐雅平

  作者:陳甬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高廷帆(助理研究員)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我要明確告訴大家,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向世界宣示了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為推動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發展注入了強大正能量。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在擴大開放方面的四項重大舉措:第一,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第二,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第三,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第四,主動擴大進口。近一年來,這些舉措已連續並有節奏地得到了具體實施。2018年12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佈了《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共列出禁止和許可類事項151項,比試點版減少了177項,這是中國為創造對外開放的公平競爭環境而採取的最新行動。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證明:進一步對外開放是中國發展的既定方略,不可能也不會受到外界事件的影響,中國將在對外開放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對外開放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看,我國對外開放的歷程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人類社會最終將由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狹隘的、地域性的交往發展成為普遍交往或稱世界交往的過程,就是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過程。在世界市場存在的歷史條件下,國家、地區之間相互影響和活動的範圍不斷擴大,原始封閉狀態被打破,相互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彼此成為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對外開放不僅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不可逆過程,更是我國生産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生産力的發展與生産效率的提高是推動經濟全球化,最終使得人類“世界歷史”形成的根本原因。從資本運動的根本規律來看,隨著生産力的提升,生産出來的大規模産品需要尋找更廣大的市場,因此貿易必須由國內市場拓展至國際市場,國家勢必不斷提升整體的對外開放水準。正是由於各國的市場相互之間緊密聯繫,所以“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

  回顧歷史,開放合作是增強國際經貿活力的重要動力。立足當今,開放合作是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的現實要求。放眼未來,開放合作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説其是歷史大勢,就是其發展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可以認識、順應、運用歷史規律,但無法阻止歷史規律發生作用。歷史大勢必將浩蕩前行。”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為了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各國都應該拿出更大勇氣,積極推動開放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發言中,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承諾:“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加大保護知識産權力度,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和營商環境。”

  堅持對外開放,進行自由貿易,可以通過吸引外資、增加資本投入帶動經濟增長,更可以通過資本外溢效應,改善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而增加研發投資及人力資本積累,促進技術進步,最終提升國家利益。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也有不斷開拓國際市場的需求。在國內市場生産效率高的企業,通過不斷加大在國際市場的投入,可以進一步開展技術創新,降低成本,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産品集中度,最終實現提高或保持企業利潤率的目的。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根本上是由現代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決定的,一國的經濟發展必須內外聯動,才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不斷推動本國的經濟增長。研究表明:當一國的産業結構符合經濟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時,其貿易和投資結構會達到最優。但一國的稟賦要素會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而發生變化,比較優勢也就隨之發生變化。國際貿易和投資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國比較優勢變化的反映,實行對外開放就是推動實現這個變化過程的助推器。

  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已經説明瞭對外開放的重要性。40年來,通過堅持對外開放,我國對外貿易規模快速增長,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利用外資品質與效益顯著提升;對外投資合作蓬勃發展。經過發展和積累,我國的資源稟賦優勢已不再是改革開放初期勞動力廉價充沛,而是形成了包括勞動力、資本、基礎設施建設、制度政策等在內的多元化的稟賦結構。回顧這40年,沒有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真正建立和運行;沒有開放,我國就不可能成為現在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也不可能保持幾十年的快速經濟增長,實現從人均GDP三百美元到接近一萬美元的飛躍。在經濟發展新時代,我們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擴大對外開放是題中應有之義。

  最新的國際研究表明,對外貿易對國內不同區域的資源配置會産生重要的影響。國際貿易使得勞動力由非沿海城市向沿海地區遷移,並聚集在沿海城市。隨著貿易規模的擴大和貿易成本的減少,將進一步促使勞動力向沿海地區遷移,具有比較優勢的産業也將聚集于沿海城市。當貿易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國內或國際貿易成本的降低又將使得沿海區域的邊界內移,勞動力會從沿海向內地産生反向移動。國際經濟學界的這些研究,剖析和刻畫了對外開放對一國國內市場和國內不同區域發展的影響路徑。在我國經濟發展新時代,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就必須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通過貿易規模的擴大與分工的深化,促進不同區域實現聯運發展,共同邁向高品質發展。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有助於推動世界經濟穩定發展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對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從興辦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到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謀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40年對外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為我國創造了良好國際環境、開拓了廣闊發展空間。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面前,中國已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特別是自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居世界第一位。在2012年至2016年主要國家和地區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中,美國為10%,歐盟為8%,日本為2%,中國達34%,超過美、歐、日的貢獻之和。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8%,超過美國、日本貢獻率的總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理論研究表明,倘若産生貿易衝擊,其不良影響不僅會在貿易衝突主體所在的地區間傳導,更將産生國際擴散效應。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為例,危機的負面影響在傳導中存在明顯的滾雪球效應,已經導致全球貿易額下降達20%以上。因此,只有在國際範圍內實現分工深化和貿易合作,才能實現各個貿易相關國的“共贏”,推動各個經濟體的均衡發展,最終實現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對實現世界經濟的再平衡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多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投資舞臺上的重要力量。目前,世界經濟增長處在3.5%的水準,今後要恢復到4%以上,會有上萬億美元左右總需求的缺口需要填補。假設今後“一帶一路”建設每年有400億美元的投資,按照投資乘數1:5計算,就會創造2000億美元的真實需求,可彌補全世界總需求不足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這將大大助推世界經濟的再平衡。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有助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開放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中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説明中國經濟是與世界經濟聯動發展的。堅持對外開放,既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同步發展的活力之源,也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分工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舉措。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新時代國際合作的新模式。它通過合作實現“多贏”的機制,既符合現代經濟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配置資源並提升比較優勢的要求,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現實途徑,已成為國際投資合作的最新實踐,將引領國際投資領域未來的發展。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並在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中指出:“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深刻揭示了“一帶一路”建設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