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丨    外眼看兩會    丨    帶著問題上兩會    丨    直播兩會    丨    代表委員之聲    丨    專家評兩會

【國際銳評】經濟增速有水分?這張硬核成績單撥亂反正

2019-03-02 12:45:41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 楊磊

  去年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36項經濟社會發展可量化的重要指標。星期五(3月1日),中國政府宣佈,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量化指標任務全部落實。在去年貿易摩擦頻發、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如此亮眼的成績單,顯得尤為不易,更是實力打臉了唱衰中國經濟的種種言論。

  據中國政府網發佈的數據,國內生産總值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赤字率、全國財政支出等量化指標,均符合年度預期目標。有些領域還超額完成任務,比如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口1361萬人,超過《報告》中預計的1100萬人;實際減少貧困人口1386萬人,超過1000萬人的目標;移動網絡流量資費較上年末下降了63%,大大超過至少30%的目標;退出落後煤炭産能2.7億噸,也遠超過1.5億噸的預期。

  2018年,中國經濟社會運行交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不過,仍有人質疑中國經濟增長的數據。其實只要認真分析一下,就知道這些質疑是站不住腳的。國內外學界和業界趨於認同,有三個指標與GDP有較為明顯的相關性,依次是發電量、貨運總量與財政稅收收入,這三大指標通常被用來驗證GDP數據的真實性。國家統計局星期四(2月28日)發佈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全年發電6.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增速較上年加快1.1個百分點,為2014年以來最高增速;全年貨物運輸總量515億噸,比上年增長7.1%;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稅收收入15.6萬億元,增長8.3%。三大指標的增幅對中國2018年GDP6.6%的增速形成了毋庸置疑的支撐。

  同時,中國經濟增速與世界多家權威機構的預測完全吻合。201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中國經濟增長為6.6%,世界銀行發佈的《中國經濟簡報》預測為6.5%,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全年增速為6.7%。這些基於客觀分析得出的預測與中國官方數據高度合拍。

  如果説宏觀數據不夠有溫度,中國民眾的生活狀態更能直觀反映出這一年中國經濟的活力。不久前中國“春節黃金周”創造了一些消費紀錄,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突破一萬億元,同比增長8.5%;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達4.15億人次,同比增長7.6%,旅遊收入達5139億元,同比增長8.2%;中國銀聯網絡交易總金額首次突破萬億級,同比增長71.4%……此前不久,2018年天貓“雙十一”網絡購物節創下2135億元人民幣的銷售紀錄。民眾旺盛的購買力貫穿全年,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幾個季度處於較樂觀區間,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比上年提高18.6個百分點。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主動力作用進一步鞏固,消費升級的特徵明顯。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2018年,全球經濟形勢疲軟、貿易摩擦頻發,尤其是美國挑起的貿易衝突陰雲籠罩著世界經濟。在這種形勢下,中國GDP同比實現6.6%的增速,達到了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的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這一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大關,增長8萬億元。如果參照世界銀行統計的2018年各國經濟總量排名,8萬億元可以排在第15位,相當於增加了一個墨西哥的經濟總量。

  起點越高,增長難度越大。2018年,中國穩步調整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産業變革、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持續釋放中長期發展的巨大潛力。面對外部衝擊,中國專心致志做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住製造業發展這個根本,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不斷提升産業的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巨大的內需市場迸發活力,這些都成為保障增長的源頭活水。同時,中國加快優化營商環境,大幅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推進産權保護制度化、法治化進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一系列新突破、新作為成為對改革開放40年最好的紀念。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發展目標的設定,歸根結底是為了提升民生福祉。2019年,可以預料前進路上的困難和問題不會少,但2018年的成績單給國人和世界大大增強了信心。今年“兩會”召開在即,中國政府將公佈新一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書。目標清晰,路徑明確,可以預見中國民眾將和世界共享更好的未來。(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 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