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誇誇群”走紅,反映怎樣的社會心態

2019-04-16 09:00:09|來源:海外網|編輯:賈雪靜

  資料圖(圖源:新華社)

  “拍得真美,誇!”“徠卡色調就是強哇!”“拍出了濕潤的空氣和青蔥的感覺!”春和景明,正是賞櫻之時,武漢大學大三學生小李拍攝的一張櫻花照片,在一個名為“武大XX誇誇群”的微信群裏成為“爆款”。同學們在群中分享各自拍攝的櫻花美圖後,隨之而來的是此起彼伏的讚美。有的同學發完圖片主動求誇,有的則是單純分享。所有的讚美都有固定格式,一般是一句話加上一個“誇”字。

  近期,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高校學生和校友間,出現一批以“誇人”為主題的微信群。這一現象很快從校園蔓延到社會,以小區、公司為單位的“誇誇群”相繼出現。很多人將自己生活、工作、學習中的事情分享到群裏求“誇”,便靜候群友們熱情詼諧的誇獎。

  求誇得誇,“誇誇群”火起來

  前不久,清華大學畢業生木木無意間在某平臺看到一篇介紹“誇誇群”的文章,於是便萌生了拉一個群的想法。“拉群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到,兩天時間內,很快就滿500人”。

  木木剛參加工作不久,初入社會的她偶爾會感到疲憊和無助,渴望與朋友們分享一些小情緒。“我覺得有相似想法的同學還挺多的,大家都有想吐槽或需要治愈心靈創傷的時候,所以我就發了個朋友圈,説想建一個清華職場”誇誇群”。有一些同學積極響應,後來群裏朋友又自發去拉其他人入群,人就越來越多了。”

  “誇誇群”裏發佈的內容五花八門:求安慰,求鼓勵,或者單純求誇。群友的回復也各有韆鞦,有的直截了當,有的敷衍了事,有的另辟蹊徑。木木介紹説:“大家在群裏的發言和互動比較頻繁,會發一些職場或個人生活的點滴,求大家誇讚,一會兒就有七八條乃至十幾條回復。”

  工作點滴也是求誇重點。有群友發消息説:“演講稿寫不出來,求誇。”轉眼就蹦出來幾條回復:“深思熟慮,認真負責,誇!”“可以脫稿,誇!”“追求完美,誇!”有的回復可謂絞盡腦汁、獨闢蹊徑:“一位即將用心靈影響心靈、用生命影響生命的踐行者,不需要寫稿就可以完美發揮,誇!”

  北京聯合大學講師劉源最近也被拉進了一個“誇誇群”:“剛被拉進群裏時,並不了解功能是什麼,只是覺得有些怪。大家主要是在群裏説好聽的話。內容上,主要和日常工作相關。比如某個同事加班了,就會説很累,求誇誇,然後就會有其他同事來誇獎。”據劉源介紹,因為群裏多是青年教師,也會有一些吐槽工作的內容,比如某個學生出現的問題以及某項工作安排對大家日常生活的影響,等等。

  專家表示,“誇誇群”裏很多群友互相之間既不認識也不了解,很難結合個人特點精確地誇獎與讚美他人,但這絲毫不影響群友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中獲得短暫的心靈按摩。

  緩解壓力,滿足心理需求

  不少群主和群友都對拉群速度之快、擴散之廣表示驚奇。“我認為這源於一些人希望把朋友拉進來,讓他們看到大家紛紛誇讚自己,有一種秀一下的心理。”某“誇誇群”的群主周若愚説,此前出現的“噴噴群”氛圍並不友好,因此也更短命。

  除了氣氛更和諧,“誇誇群”讓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深層次原因更值得關注。在木木看來,成年人同樣需要被誇讚和表揚。“我覺得互相誇讚是對生活壓力的一種緩解,大家總需要分享和表達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誇誇群’裏,大家都處於不熟悉的弱連接中,更無拘無束。”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勇表示,“誇誇群”契合部分年輕人需要心理關懷的期待。他將這種社交方式稱之為“輕社交”。“我覺得這是網絡時代的特點之一,即一切都具有某種虛擬性。這種社交不那麼真實,但又無法説它完全虛幻。所以,這是一種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社交,符合這個時代青年人的人際交往心理。而且這並非當下青年的個案,渴望被人誇,或者可以説是人的一種本性使然。”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院長章友德認為,“95後”這一代高校學生的喜怒哀樂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表達,過去人們的表達基本上是在熟人之間進行。在開放性的信息化時代,新一代青年實際上是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間去表達,“通過多種視角,往往會帶來意外的效果”。

  不過,也有一些網友對“誇誇群”表示質疑。有網友批評,“誇誇群”的誇獎多是儀式性甚至幽默風趣的附會,完全不是實事求是的讚許。

  南京大學教授杜駿飛認為,“誇誇群”的出現給了青年人一個“醒著做夢”的機會,“大學生會識別不出‘誇誇’話語裏的真假嗎?顯然不會。‘誇誇群’能給一個求誇者帶來的,不是實質性的肯定,而是某種虛幻而寶貴的善意。所以,‘誇誇群’是情感寒冬裏的抱團取暖,是孤單生活裏的些微溫馨,自然,它也是廉價但倣真的社交喜劇,是對不可企及的人生幸運的模擬。”

  多元社會,“互誇”值得深思

  打開手機,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微信群,有的熱火朝天,有的則門可羅雀。“誇誇群”也經歷了一個熱度逐漸下降的過程。

  雖然互誇是建群初衷,但是一些“誇誇群”在逐漸降溫後又衍生出新的功能與主題。周若愚表示:“確實,如果單純誇人,持續不了多長時間,總不能一直誇下去。我自己建的幾個‘誇誇群’,現在主要以科普心理學知識和交流溝通技巧、如何表揚別人為主。現在,群裏又注入了新的活力,還是繼續有人在講話。”

  如今,木木的“清華職場誇誇群”成了服務同學的新平臺。她説:“群裏會有一些商業合作、團隊合作、公司發展、招聘等方面的信息,因為主要成員是已經工作或者即將參加工作的同學,這種校友間的互幫互助很有必要。我覺得這可能會成為群友間維繫關係的新紐帶。”

  在趙勇看來,這一現象可以看作快餐式的文化徵候。一是大家失去了新鮮感,二是誇人也是一個技術活兒。

  針對“誇誇群”這一社會現象,趙勇評價説:“在我的心目中,以往青年亞文化往往具有某種反叛性和先鋒性,所以某種青年亞文化興起後,就會給社會帶來一種震動。但‘誇誇群’已不反叛了,群裏的人一團和氣、相互表揚,這樣一種演變其實是很令人深思的。我希望有人去專門研究一下這種青年亞文化現象,以及深藏于其背後的青年亞文化心理,也許研究出來的結果會更有趣。”

  章友德指出,年輕人求誇獎背後凸顯了當前激勵教育的缺失。他認為,中國家長和老師多以更高標準要求孩子,不大會誇獎。但是,正面激勵往往能夠激發孩子的自信心,鼓勵他們更好成長。中國家長需要學會鼓勵、支持,和孩子互動,這是很重要的一種教育方式。“學生求誇的心態,表明瞭生活中他們缺少這樣的激勵。”

  從深層次看,“誇誇群”走紅背後的社會心理健康問題也需要嚴肅對待。相關調查顯示,中國國民心理健康需求極大,但目前能夠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的心理諮詢師人數少、收費相對較高,且存在專業能力與大眾需求銜接不到位等問題。

  值得欣慰的是,2018年11月中旬,國家衛健委等10部委下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要求用3年時間在試點地區逐步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探索出可供全國推廣的社會心理服務模式和工作機制。

  “‘誇誇群’將促使人們更加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問題。”專家表示,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社會心理服務的支持,這是一項全新工作,也將面臨漫長而複雜的歷程。但是,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這是一門必須補上的課。從社會公眾的角度看,“誇誇群”的出現,會促使大家更加重視自身心理健康問題,進而關注、支持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這正是“誇誇群”走紅背後的重要意義之一。

  專家觀點

  “誇誇群”的流行與當下年輕人群體的交往需求相關,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做到面對面直白誇獎或者鼓勵,這種需求可以在互聯網上尋求表達、放大、滿足。

  “社交消費”新鮮、有趣、互動性強,這都是吸引年輕人的地方,但社交話題和熱點來得快、去得快,很多時候是遊戲、跟風和炒作的産物,很難成為一種穩定、持續的消費模式。

  ——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馬川

  人們渴望被關注、被肯定的需求,與通過幫助他人實現自身價值的需求,在“誇誇群”裏能得到一定滿足。

  ——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心理諮詢師周子涵

  “誇誇群”消費儘管比較小眾,但是折射出消費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這也是未來的趨勢。人們得到的是一些精神方面的滿足,更像是花錢買一份“體驗報告”。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家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

  互聯網推動了“社交消費”,市場也樂得“投其所好”。“誇誇群”這一小眾消費現象的背後,除了“90後”、“00後”年輕人可能喜歡獵奇新事物以外,也有商家借助新媒體、新平臺進行行銷傳播的考慮。

  ——上海市商業經濟學會會長齊曉齋

  (原標題:“誇誇群”走紅的背後)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