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洲研究使命光榮任重道遠

2019-04-17 15:33:25|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編輯:劉天哲

  在2018年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非雙方一致決定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實施中非合作“八大行動”,設立中國非洲研究院是其中人文交流行動的重要舉措。4月9日,中國非洲研究院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表示熱烈祝賀。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作為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雙方人民友誼源遠流長,新形勢下,中非深化傳統友誼,密切交流合作,促進文明互鑒,不僅造福中非人民,而且將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更大貢獻。他希望中國非洲研究院匯聚中非學術智庫資源,增進中非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為中非和中非同其他各方的合作集思廣益、建言獻策,為促進中非關係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當代中國學人的時代使命

  實現習近平主席的殷切希望,構建有特色的“中國非洲研究學科”,支持和鼓勵非洲學者構建“非洲的中國研究學科”,是當代中國學人的時代使命。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的強盛及其在世界各地的擴張,西方知識也推廣至全球,這其中既有通用的科學和技術等,也有一些基於西方國情、出於西方視野、帶有西方局限的西方本土認知和知識,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尤其如此。其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世界諸多地區和國家的相互認知多多少少受著西方話語的影響,其全面和客觀多有不足甚至缺失。例如,受西方強勢文化和在非洲殖民史的影響,在較長時期內,外部世界與非洲的相互認知和相處之道都或多或少帶有西方視角和思維色彩,這一現象也或多或少反映在外部世界和非洲之間的相互認知和學術研究上。

  今天,通過推進“中國的非洲研究”和“非洲的中國研究”學科建設,創造、積累、傳播中非雙方可以共享的知識體系,這對於推進中非合作關係的健康發展,助推中非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都具有特殊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學術是時代的産物,也是時代的助推器。近代以來,中非雙方都經歷了曲折艱難的現代復興進程,為最終完成中非雙方的國家民族復興,21世紀的中非雙方都需要以更加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去繼承和發揚各自的文化傳統與精神遺産,同時也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去擁抱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推進人類各文明以更為均衡、多元、平等的方式進行對話與合作,從而共同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

  今天的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進入發展變革的關鍵時期。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今天的中國,在經歷了百年不懈奮鬥後,正在進入歷史性的發展轉換與層次提升,即從過去主要是追求中國自身發展,轉向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共同發展;從主要依靠改革、開放、借鑒的追趕型發展,轉變為同時倡導合作、共贏、互鑒的結伴型發展;從主要依賴於資源、勞動力、資金的發展階段,進入到更多立足於創新、思想、制度、文化的新發展階段。在此時代轉換的大背景下,中國需要知識與思想的自主性成長與引領,需要系統回顧總結中華學術傳統,以中華文明演進的五千年智慧、國家治理的三千年思想、近現代復興的兩百年經驗、改革開放的40年探索實踐為基礎,返本開新,繼往開來,著眼于未來百年中華民族與世界發展的相互關係的高度,重新來理解和確認中國在世界的位置,在新時代的身份、角色和抱負,進而為推進全球治理與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人素來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一思想傳統於今日我們建設好中國的非洲研究學科、構建中非共享知識體系也具有啟示意義。所謂“天時”,是指人類普遍性的文明精神與規則原理,是人類共識共用的自然規則與社會規律,中國古人所謂的天道、法則、天理,大致如此,這是人類能夠溝通、共享、交流的基礎。而所謂“地利”,則是因為人類生存的地域空間與生態環境的多樣性而形成了各區域、國別、民族的文化個性與文明特點,它具有依時空變化而形成的差異性與多樣性,而這種差異個性的存在,正是國別與區域研究學科建立的基礎所在,也是人類通過溝通交流而創造新的文化與思想的動力所在。而所謂“人和”,則是通過人類自己的主觀努力,通過人類相互間主動、平等的知識交流與思想溝通,在平等對話、相互學習、共享共建的基礎上,將不同國別與地域的人類知識體系與思想智慧一步步溝通和連結起來,如群峰相連、江河入海,讓地域性國別性的文化知識匯入人類知識思想的洪流中去,形成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體的大同理想局面。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匯聚成為全世界各國人民可以相互理解、溝通共享的知識形態與思想體系,形成人類共有的智慧財富,從而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

  建設好中國的非洲研究學科

  非洲研究是一門專以非洲大陸的人文與自然為研究對象、探究非洲文明歷史進程及其當代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綜合性交叉學科。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非洲這塊大陸都具有一些泛大陸的、泛區域性的共同屬性,其在自然、地理、歷史、社會與文化諸多方面,都有一些共同的聯繫與特徵,這使得我們可以對這塊大陸做出整體性、聯繫性、宏觀性的認識與把握。過去百年,許多非洲的歷史學家、知識精英、思想者和政治領袖們,都普遍主張將非洲大陸作為一個有整體性聯繫的區域來看待,作為一個有共同歷史遭遇與現代命運的整體來把握。當代非洲的許多思想家們一直強調要重視把握非洲大陸各文明各地區間的“具有悠久歷史的社會和民族紐帶”,這些聯繫和紐帶的歷史存在,也要求我們必須以一種“整體與聯繫的眼光”來看待非洲,形成“專門化的”有關非洲的知識形態、學術思想與研究工具。然後在此基礎上,針對非洲大陸各國別、各地區、各民族的多樣性問題、差異性問題,開展進一步更為具體而細緻的非洲國別和區域研究,從而最終形成系統完備的非洲區域學國別學的知識體系。這些都是我們今後在建設中國非洲研究學科時要把握的原則與努力的方向。

  非洲大陸地域廣袤,國家眾多,文化複雜,內部差異很大,又是一塊正在快速變化著的大陸,加上距中國遙遠,要開展創新性研究,培養好學術隊伍,在國際學術界爭得一席之地,並非易事,中國學者還需做艱苦長期的努力。依筆者多年的實踐,要建設好中國的非洲研究學科,可以遵循“學科建設為本體,智庫服務為功用,媒體傳播為手段,紮根非洲為前提,中非合作為路徑”的治學原則,秉承“非洲情懷、中國特色、全球視野”的治學理念,按照“繼承中華學術傳統,借鑒國外優秀成果,總結中非合作實踐”的治學路徑。同時,在做研究的過程中,能紮根非洲堅實大地,虛心地拜非洲人為師,並主動融入中非合作實踐洪流中去,理論聯繫實際,當代中國學人就能把具有中國特色的非洲研究學科建設好,為豐富和完善當代中國的學術體系、促進中非關係的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劉鴻武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院長)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