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2019-04-19 10:10:0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816地下核工程舊址的接待處,帶有明顯的軍方特徵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何依蕾、鄧三忠、姜平):“請各位上車坐好,注意安全。”816地下核工程舊址的檢票員金莉熟練地從遊客手中收過了門票。

  1966年,籍貫四川的金莉隨著父母遷居到了重慶涪陵。父親從事816項目的工程運輸,母親則從事食品供應,一幹就是一輩子。作為816項目參與者的後代,金莉回想起當年,依舊心潮澎湃,“那可是當年中國國防的重中之重啊!”

  始建於1966年8月16日的816地下核工程,位於重慶涪陵白濤鎮,是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在極度保密的情況下,累計有6萬工程兵歷時18年,不分晝夜在這裡建設龐大的地下工程。除了工程兵,國家還從全國各地安排了眾多技術人員和後勤保障人員支援,其中就有金莉的父母。

  根據設計要求,工程可以抵禦100萬噸級TNT當量氫彈的空中爆炸衝擊和1000磅炸彈的直接命中攻擊,還能抗8級地震破壞。後來,由於國際形勢發生變化,項目于1984年停建,2002年4月解密,2010年4月部分對外開放。

  “當時的施工環境十分艱苦,工程兵只能頭戴礦燈在黑暗幽閉的山體內施工。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地下工程,主洞室高達79.6米,道路、導洞、支洞、隧道及豎井多達130多條。洞中有樓,樓中有洞,完全隱藏在山體內部。”年輕的解説員王芋七正在進行講解。 

  王芋七告訴記者,“我也算是紅三代了。我愛人的姥爺,當年負責816項目的週邊保衛,經常念叨當年的苦日子。” 

  “816”三個字印刻著幾代人的生命印記,既是一個歷史名詞,也是一種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國記憶,更是幾代人的青春奉獻。未來,816舊址將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更多的人了解老一輩人的奉獻故事。

  入口處,甘肅某核工業研究機構的退休員工劉玉霞正在等候參觀。她這次來涪陵見老同學。她的同學都是為了國防工程才移居到這裡的。

  在閒聊中,劉玉霞得知金莉認識自己的同學,不禁感嘆,“我們的人生軌跡都是隨著父輩們的選擇而改變的。國防事業就是這樣,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但這是我值得驕傲一輩子的事情。”

816地下核工程舊址的檢票員金莉,她的父母曾經服務於816工程

816地下核工程舊址的入口

解説員王芋七正在介紹控制室內部的情況。她愛人的姥爺曾負責816項目的週邊保衛工作

816地下核工程內部的核發電廠舊址,原本設計成利用反應堆的餘熱發電

816地下核工程內碩大的引水洞。核設施的冷卻水和飲用水,都靠這個引水洞從烏江引入

未啟用的核反應爐

遊客劉玉霞,甘肅某核工程研究機構的退休員工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