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識到心靈,人與自然如何關聯

2019-06-07 10:01:58|來源:光明日報|編輯:呂冬

  【記者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王丹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山與水、霜與雪、雲與林等總是成對出現,相映成趣。其中既蘊藏了山水田園不分割的整體思維,也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古老智慧。

  在世園會中國館的中國生態文化展區,光是“天地人和”“四時景和”“山水和鳴”“春江風和”“祥和逸居”“和而共生”這些極具韻味的名字,就讓人忍不住來回讀上幾遍。此外,無論是6米高的“生態墻”,還是以永生苔蘚及動態光影呈現的《千里江山圖》,抑或是“水井”視角下的飛瀑景觀,無一不彰顯出世園會中國館的“中國氣派”,無一不是對中國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傳統智慧的尊崇。

  讓建築回歸自然。別具匠心的中國館建築本身也是對“和諧”智慧的致敬。這柄“會呼吸”的如意,借鑒了人類早期巢居和穴居的古老智慧,因地制宜創造出獨特景觀,走進它的每一個人沉浸其中,品味人與自然的樸素關係。先進的地道風技術、雨水收集系統和上千塊太陽能光伏板的應用,讓我們看到未來實現“綠色生活美好未來”的更多可能性。

  從農耕時代到現代社會,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從未停止,同樣,對這種關係的調整也從未止步。面對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等嚴峻的挑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國人對與青山綠水共歡的嚮往,對與日月星辰同醉的憧憬,也從未像現在這般強烈。在河北,塞罕壩百萬畝林海成新的網紅“打卡地”;在北京,一場冬雪就能激活一場關於城市文化的討論;在浙江,美麗鄉村的建設摘得“地球衛士”的至高榮耀……

  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迎接綠色生活時代,有賴於每個個體于細微處綿久用力,離不開每個個體從生活點滴開始的建構。讓綠色成為更多人的“生活信仰”,讓適度和低碳消費成為社會的流行風尚,需要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出人們的環保熱情,通過多個路徑從智識到心靈推進人與自然的關聯。當更多人成為“創新擴散S曲線”上的那前5%或者10%,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也就可期了。

  對人與自然關聯的認識程度,標誌著一個社會的文明水位。水位的抬升註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世間事往往因為得之不易而更加值得去求索。有人説,北京世園會推開了一扇窗,重新激活了人們對自然的感受和思考。北京世園會終有閉園的那一天,但我們對“綠色”的思考永無止境。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07日 08版)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