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邊疆黨旗紅|那些雲南邊境的扶貧幹部們

2019-06-20 20:03:40|來源:澎湃新聞網|編輯:韓基韜

  雲南省臨滄市下轄的8個縣(區)都屬於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滇西邊境片區縣,有7個縣(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2018年9月,臨滄市的雲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2019年4月,臨翔、鳳慶、鎮康、耿馬、雙江、滄源6縣(區)達到脫貧標準,成功退出貧困序列。

  澎湃新聞記者近日在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採訪時發現,總結起來只有幾句話的脫貧工作成績,卻是過去幾年中,無數深耕于脫貧攻堅一線的幹部職工夜以繼日辛勤工作的成果。

  “火塘邊”的扶貧幹部

  沈斌在耿馬縣動撒鎮一待就是6年。

  作為動撒鎮黨委書記、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他曾經連續3個多月沒見過自己的母親、妻子和孩子,那還是2017年、2018年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最關鍵的時候。

  當時,沈斌70多歲的母親住在耿馬縣城,距離動撒鎮有30多公里路,妻子和孩子住在臨滄市裏,距他有100多公里路。

  有一天,沈斌實在想念家人,拿出紙筆寫下了幾句話:在火塘邊看著溫暖寒暄的畫面,想起我的寶貝那甜甜的笑臉……我最親愛的人啊,真的好久不見,因為使命在我的雙肩……

  沈斌(圖右靠墻)在村民家的火塘邊登記信息 耿馬縣委組織部供圖

  動撒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姜青濤看到這幾句話後腦海裏立即有了旋律,利用午休時間,一首《火塘邊》的歌曲基本成型:“把思念繡在青山綠水間,把信念深深刻在山頂上面……”。

  臨滄市的許多農村老百姓用“火塘”燒火做飯、取暖、照明,駐村幹部們走村入戶最常坐在火塘邊,這也是他們最熟悉的地方之一。

  歌曲在雲南省委雲嶺先鋒雜誌社微信公眾號“雲嶺先鋒”發佈後,引發許多基層扶貧幹部的共鳴。

  他們紛紛在歌曲後面留言:“駐村扶貧工作隊員辛苦壓力大,二三個月回不了家,五加二白加黑是常事”、“我兒子剛參加工作,就參與到動撒鎮脫貧攻堅工作了,因為工作忙,三年他回家5次,加起來不到20天,但我們都理解和支持他。”

  在雲南邊疆地區,扶貧幹部因為忙於工作回不了家的情況不是特例。

  沈斌現在想起來心裏都有些不忍的,是鎮黨委副書記和副鎮長。他們在小孩出生後第3天,就被叫回鎮裏繼續工作。孩子都1歲多的時候,兩個人陪孩子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15天。問爸爸在哪,孩子就指著手機。

  2018年12月,當動撒鎮通過省級第三方評估退出貧困序列的時候,沈斌感慨“身上巨大的石頭終於放下了”。

  如今沈斌已調任耿馬縣水務局局長,動撒鎮的日子卻讓他刻骨銘心。他向澎湃新聞記者坦言:“脫貧攻堅對我們來講,最難的就是前一個階段,我們的幹部職工包括我自己,在進村入戶做工作的時候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問題,家人不理解、群眾不理解,有時候班子成員之間還不理解,所以通過這種磨煉,通過脫貧攻堅這個階段,大家思想境界都提高了,百姓也理解了我們工作不容易。”

  村民從“不信任”到“説什麼做什麼”

  2018年,得益於雲南省委組織部、雲南省財政廳的邊境縣村級“四位一體”試點以及脫貧攻堅等相關項目的資金支持,耿馬縣孟定鎮色樹壩村迎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耿馬縣孟定鎮色樹壩村東風組 澎湃新聞記者 高宇婷 圖

  色樹壩村東風組裏的竹林步道、白樓青瓦,籬笆小院裏的薔薇花和朝天椒,一切看上去乾淨整齊的樣子,就像城市的街角公園。

  2017年至2019年初,一直擔任色樹壩村駐村工作隊長的蔡宏偉,談起這兩年在村上的工作強度十分感慨:“駐村隊員一年基本都回不了幾次家,挨家挨戶了解村民的情況,幫助他們打掃衛生、做思想工作、改變思想觀念、發展産業。”

  “有些老百姓一説就説通了,有些工作就非常難做,經常要入戶幾十次,他們才會改變想法。有時候今天説通了,過幾天又不同意了。我們自己也貼錢買東西上門去看他們,跟他們聊,最後做通工作。”蔡宏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個中艱辛實非三言兩語所能概括。

  不過,日子久了,村民也將駐村隊員們的辛苦記在了心裏。

  村民楊小鎖説:“我們不懂技術,駐村隊員幫我們聯繫諮詢,還幫我們聯繫種植重樓、養殖中蜂,只要我們種出來的東西,他們就想辦法聯繫幫我們賣出去。”

  “蔡隊長覺都趕不上睡,帶我們做事情。對我們家裏的衛生提出要求,教我們疊被子,他説人要講道德、講衛生、講禮貌。衛生打掃好,我們的氣氛也相當好。”東風組黨支部書記路軍旗説,看到工作隊確實是在做事情,村民們也從開始的不信任,到最後他們説什麼就做什麼。

  隨著蔡宏偉兩年駐村期滿,色樹壩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也出了成績。通過積極努力發展各類種植、養殖業,該村2018年人均純收入已達到7556元,比2015年4813元的人均純收入增加了近3000元。今年色樹壩村成功脫貧出列。

  耿馬縣孟定鎮色樹壩村東風組一角 澎湃新聞記者 高宇婷 圖

  儘管已經不在村上工作,蔡宏偉還時常能接到色樹壩村民打來的電話,請他幫忙協調辦事情,還有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來後,叫他一起出來吃飯。每當接到這些電話,蔡宏偉感覺很欣慰:“工作做了,過程也很艱辛,大家從不認可到認可,再到脫貧致富。”

  扶貧幹部手把手、訂單式上門服務

  從色樹壩村出發,沿著中緬邊境線再往東南方向行駛約80余公里,就是臨滄市滄源縣班洪鄉。這裡曾發生過著名的“班洪抗英事件”。

  班洪鄉佤族百姓打歌 澎湃新聞記者 孫鵬程 圖

  如今,班洪鄉百姓在“80後”黨委書記畢志兵的帶領下,已提前一年通過省級第三方評估檢查,達到了脫貧標準,正準備迎接國家抽查。

  畢志兵總結發展經驗:“第一要有一個好帶頭人,第二要有一個好的班子,離開了這兩條不可能。”

  由此,全面整治軟弱渙散黨組織就顯得尤為必要。“首先找準病因,有的村內耗嚴重,公平意識弱化,就把書記調下來。還有的是能力素質差、結構老化。換人如換刀,不換思想就換人。”畢志兵説。

  班洪鄉現有6個行政村、29個黨組織,村民10612人。2015年以來,全鄉整治軟弱渙散黨組織6個,重選村黨(總)支部書記4名、村主任6名。

  有了好班子,還要帶頭幹。

  班洪鄉居民以佤族為主。在畢志兵看來,當地老百姓接受能力很快,科技文化素質卻是短板,需要扶貧幹部們手把手、訂單式地上門服務。比如每塊地都寫清楚:誰家的地、面積多大、哪個幹部負責等。

  “幹部兩天必須要到地裏看一次,發現什麼就領著群眾一起做。因為佤族是直過(編者注: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民族,自主發展的意識比較弱,但是他們聽幹部的話,我們就要帶領群眾幹、幹給群眾看,守著群眾一起幹。”畢志兵説。

  2016年,辣椒在班洪鄉試種成功。結合辣椒種植週期短、産量高、價格高、市場前景好、見效快等優勢,班洪鄉決定大力發展辣椒産業。

  “我們這四季如春,喜歡吃辣椒,種辣椒,還引進了辣椒企業。我們的辣椒長得‘帥’,我一會帶頭唱首辣椒歌。”過了一會,介紹完鄉里的工作後,畢志兵和鄉政府工作人員一起唱起來:“播下種子用心幹,小小辣椒映紅佤山邊疆……”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2018年班洪鄉村民人均純收入已達11076元。當年全鄉種植辣椒4000畝,共帶動農戶607戶2428人,農戶人均增收2900元以上,平均畝産700多公斤,部分農戶畝産達到1.2噸,實現産值2000多萬元。

  班洪鄉的辣椒 臨滄市滄源縣班洪鄉政府辦公室供圖

  “今年辣椒市場價格非常好,17元一公斤,我們按照10元一公斤的價格測算,預計2019年種植面積達10000畝,力爭實現上億元産值目標。”畢志兵説。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