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外交70年的光輝歷程和基本經驗

2019-07-07 16:15:54|來源:學習時報|編輯:張柏漪

  70年風雨兼程,70年波瀾壯闊。新中國外交70年年史詩般的歷程,凝結著我們黨堅持不懈推動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成果,對於我們是一座思想寶庫,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經驗。

  新中國成立後的70年,在外交上走過了一條極不平凡的道路。在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時候,認真總結新中國外交的重要成就、理論創新和寶貴經驗,對於我們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堅定“四個自信”,指導新形勢下的外交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回顧歷史,大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新中國外交70年大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年),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階段中國外交的主題詞是“獨立自主”。新中國誕生後外交上首要的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獨立,捍衛革命勝利果實。中國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積極支持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鬥爭,確立了以和平為宗旨、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風雲激蕩的國際環境中展示了東方大國的鮮明形象,站穩了腳跟,改善了國際處境。

  第二階段(1978—2012年),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外交的主題詞是“和平與發展”。黨中央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根本判斷,我國外交工作的目標隨之調整為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較長時間的和平外部環境。在國際上,我們倡導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貢獻,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持續提高。

  第三階段(2012年黨的十八大至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主題詞是“民族復興,人類進步”。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確定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目標,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正式確立,一條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之路日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70年風雨兼程,70年波瀾壯闊。新中國外交70年史詩般的歷程,凝結著我們黨堅持不懈推動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成果,對於我們是一座思想寶庫,其中給我們留下的最重要、最具普遍意義的基本經驗包括以下幾方面。

  堅持黨對外交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我國政治制度的最大優勢。從新中國外交奠基時期中央提出的“外交無小事”“外交工作授權有限,大權在中央”的根本原則,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的有關論述,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貫穿新中國外交工作的一條主線,併為之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做好新時代的對外工作,更要自覺地堅持這一原則,強化黨制定方針、總攬全局的作用,形成對外工作的強大合力。

  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基本國情決定,中國的事情不可能依賴別人,只能按照中國的情況,由中國人自己來辦。在國際事務中,我們堅持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政策立場,不干涉別國內政,不搞強加於人,旗幟鮮明地反對大國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以和平為外交政策的宗旨,堅定不移地做地區和世界和平的建設者、維護者,致力於國家間的互利共贏合作,這就實現了中國的利益主張與時代潮流和國際社會根本訴求的統一,使中國的民族復興從根本上區別於傳統上的大國崛起。可以説,獨立自主原則與和平外交方針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兩個基石。

  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在黨中央領導下,我國外交工作始終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形勢、指導工作,不斷創造新的經驗,並在這一進程中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自身的發展。70年來,不管面臨怎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在外交上從來沒有喪失開拓創新的勇氣,從來沒有停下不斷走向新的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的腳步。在當前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推進中國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創新,增強各方面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科學性和預見性,作為一項根本性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緊迫。

  堅持體現外交工作的中國特色和中國風範。70年來,從倡導“求同存異”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提出“三個世界”理論和“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再到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洋溢著中國文化和思想魅力的理念主張,對推動戰後國際關係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深入展開,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新挑戰,國際社會對“中國主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期盼進一步上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也越來越與其在思想文化層面的貢獻緊密關聯。21世紀應該是中國在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砥礪前行中更加自覺地為人類作出貢獻的時代。

  (作者係中國外交史學會會長、外交部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