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中國核工業:自主創新引領發展

2019-07-18 22:33:1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網|編輯:楊玉國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目前,我國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居世界第一,而核燃料作為核電站的“糧食”,正在支撐著我國核工業蓬勃發展。1958年,我國第一個核燃料元件廠建廠,為“原子彈、氫彈、核潛艇”的研製打下堅實基礎。60多年來,幾代核工業人不懈奮鬥,用創新發展確保我國核工業“糧倉”豐饒富足,帶動我國核事業不斷向前。

  當記者來到內蒙古包頭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廠的時候,正趕上廠裏最新一批高溫堆球形燃料元件下線。這些燃料球甚至可以直接拿在手裏,輻射微乎其微。

  它們即將被送往山東榮城石島灣核電站,成為我國第一座高溫氣冷堆的動力之源,這也是全球首座將第四代核電技術成功商業化的示範項目。

  採用這種球狀燃料的高溫氣冷堆,不再需要停堆更換燃料,而是可以在反應堆不停止工作的條件下自動完成燃料更換,不僅安全性更高,還可提高發電效率。

  生産出這种先進核燃料的,是我國第一座核燃料元件廠。60多年前,也正是在這裡,老一代核燃料人白手起家,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研製出了關鍵部件,並且建成了我國第一條鈾化工生産線、核燃料元件生産線。

  如今,創新仍在延續,2016年,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全球首條工業規模的高溫氣冷堆燃料元件生産線建成投産。但回顧過去,這條自主創新的道路卻走得非常曲折,光是燃料球石墨外殼的硬度問題,研發團隊就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試驗,如果硬度不夠,就有可能出現燃料洩露。

  攻克了第一道難關,劉逸波和調試團隊又迎來了第二個瓶頸期。在每個燃料球堅硬外殼內都包裹著上萬個包覆顆粒,這些顆粒僅製作工序就多達二十幾道。一道不合格,就可能前功盡棄。

  完成了第一道工序,但為了進一步保障安全,劉逸波和團隊還要給這些直徑只有0.5毫米小圓球穿上4層衣服。然而調試初期,産品合格率僅有30%。

  經過兩年的探索後,劉逸波和團隊終於生産出第一爐合格率達標的産品,而直到今天,廠裏再也沒有因為破損而報廢過一爐産品。

  如今,自主創新已經成為整個核工業發展的引擎,核工業全産業鏈正在飛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中國核工業具備了世界上少數幾個國家才有的能力。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